西漢時候有什麽娛樂項目?
元宵節是壹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可算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間的燈火,自然也不例外。當然,這裏要把燈與火區分開來。燈,是鬧花燈;火,是放煙火。
據傳,鬧花燈的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壹年壹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壹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太原壹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人們編成動聽的民間諺語壹直流傳到今:“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
太谷的燈,因何出名?這是因為歷史上的太谷縣城,三百多年來,商業逐漸繁榮,到清代道光、鹹豐年間,更是太谷縣城商業走向興旺的時代,曾獲得“小北京”的美稱。當時票號興盛,譽滿華夏。太谷城內,沿街接巷,七百余家商號林立,大商富賈在商業競爭之余,在文化習俗上也極力仿效蘇州、杭州、揚州的風尚。燈節的興起與發展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許多品種、花樣的彩燈,也隨著貿易的發達不斷從外地引進。相傳,“宮燈”和“龍燈”就是客商自廣東引進來的。至於大量的彩燈,則是仿效揚州。這種學習引進的後面,又有當地群眾的創新,使太谷的燈節很快異軍突起而稱冠於三晉了。
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制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清代康熙年間,有紙燈、紗燈、羊角燈、繡球燈、緞繡燈。清道光年間,引進宮燈。這些宮燈,大都以紫檀木、核桃木做成,凡是這種木制的精品,立架都雕有龍頭,口內含有寶珠,或八角、或六角,環飾流蘇,刻工考究,形狀大方而高雅。在這燈的橫面上,有書法,有繪畫,色彩繽紛,頗為誘人。
在花燈節之夜,還可看到懸於街頭的植物燈、禽獸燈、商標燈、字謎燈種種,吸引人們來觀賞。
太谷的燈,每逢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日,太谷城內,沿街鋪面,大院小戶,寺觀茅庵,無不張燈結彩,絢麗悅目,天上人間,燈月交輝。觀燈人如河流,似海潮,摩肩接踵,通宵達旦。有些猜燈謎活動,耗時更長。時至夜深,仍有民樂奏起,把燈節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這樣的燈節,在山西自然不獨太谷縣城有,在全省各縣,大抵都要觀燈度過燈節的。在壹些較大的村鎮,也有掛燈此舉,這才有了“觀燈”之說。在山西的其它縣城和省城,也有山燈會、提燈會、賽燈會的做法,各地也都有他們的高招。
觀燈,是“上元節”中最有趣味性,最包含文化色彩的壹項活動,在全省各地的城、鄉、集、鎮裏,仍然盛況不衰。
風箏
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裏,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壹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壹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壹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壹句吉語壹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壹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壹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美,但經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征“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範》篇載“五福”:壹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余”,“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說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三百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於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回轉“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征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余”,“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想象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征,後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關於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裏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獸及其它物象構成的傳統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九連環
九連環是中國民間玩具。以金屬絲制成9個圓環,將圓環套裝在橫板或各式框架上,並貫以環柄。遊玩時,按照壹定的程序反復操作,可使9個圓環分別解開,或合而為壹。
九連環是壹種流傳於山西民間的智力玩具。它用九個圓環相連成串,以解開為勝。據明代楊慎《丹鉛總錄》記載,曾以玉石為材料制成兩個互貫的圓環,“兩環互相貫為壹,得其關捩,解之為二,又合而為壹”。後來,以銅或鐵代替玉石,成為婦女兒童的玩具。它在中國差不多有二千年的歷史,卓文君在給司馬相如的信中有“九連環從中折斷”的句子。清代,《紅樓夢》中也有林黛玉巧解九連環的記載。周邦彥也留下關於九連環的名句“縱妙手、能解連環。”
九連環流行極廣,形式多樣,規格不壹。其制作,用金屬絲制成圓形小環九枚,九環相連,套在條形橫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劍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環均以銅桿與之相接。玩時,依法使九環全部聯貫子銅圈上,或經過穿套全部解下。其解法多樣,可分可合,變化多端。得法者需經過81次上下才能將相連的九個環套入壹柱,再用次才能將九個環全部解下。此外,也可套成花籃、繡球、宮燈等狀。
同時,九連環也是按照壹種順序來解的。解九連環需要相當壹段時間,這也可以訓練人的耐心。不僅如此,九連環還可以根據需要自行增加環數提高難度,但環數增加將使解開步驟呈幾何級數遞增,且本質上並沒有改變解環方法,因此通常所見仍是九環為主。
西漢才女,辭賦家司馬相如之妻卓文君曾提及九連環:……,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裏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懷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卓文君生於西漢,諸葛亮生於東漢末年,其時漢室江山已分崩離析。二人相差幾百年。也就是說,在諸葛亮之前幾百年的西漢,九連環已經存在。故“九連環由諸葛亮發明”之說並不正確,可能系後世誤傳。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古代蕩秋千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才有所見,而且僅僅局限於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遊戲之用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采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秋千最原始的雛形。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的記載。當時拴秋千的繩索為結實起見,通常多以獸皮制成,故秋千兩字繁寫“靴a”,均以“革”字為偏旁
鬥草
古代民間遊戲。流行於中原和江南地區。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鬥蟲、鬥草、鬥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藥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余,往往舉行比賽,用草作比賽對象,或對花草名,如用“狗耳草”對“雞冠花”;或鬥草的品種多寡,多則勝,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壹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雲:"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物原》雲:“始於漢武”。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鬥。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群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采摘具有壹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須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厘米;具綠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鬥草的好材料。)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王建《宮詞》,吟詠鬥草遊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郁金芽”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鬥"。
所謂"文鬥",就是對花草名,女孩們采來百草,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誰采的草種多,對仗的水平高,堅持到最後,誰便贏。因此玩這種遊戲沒點植物知識和文學修養是不行的。<<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又羅漢松。突然豆官說,我有姐妹花,這下把大家難住了,香菱說,我有夫妻穗。豆官見香菱答上了不服氣地說:"從來沒有什麽夫妻穗!"香菱爭辯道:"壹枝壹個花叫'蘭',壹枝幾個花叫'穗'。上下結花為'兄弟穗',並頭結花叫'夫妻穗',我這個是並頭結花,怎麽不叫'夫妻穗'呢?"豆官壹時被問住,便笑著說:"依妳說,壹大壹小叫:'老子兒子穗',若兩朵花背著開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剛外出半年,妳心裏想他,把花兒草兒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說得香菱滿面通紅,笑著跑過來擰豆官的嘴,於是兩個人扭滾在地上。眾丫鬟嬉戲打鬧,非常開心。這時,寶玉也采了些草來湊熱鬧。"
據說這還成了婦女遊戲的"專利品"。古人的詩詞裏多有對“鬥草”的描寫,也多和女性有關。
古代酒令
酒令是古代沿襲至今的壹種宴飲和郊遊中助興取樂的遊戲,酒令除能助歡愉暢飲令氣氛和增添融洽友誼外,還是古代禮儀教化的方式之壹,因此盛行於各個朝代,形式多種多樣。
春秋戰國:投壺
最古老而又持久的酒令當首推投壺。投壺產生於春秋前,盛行於戰國。《史記:淆稽列傳》就載有投壺盛況。時至今日,在河南南陽臥龍崗漢畫館裏就有壹幅生動形象的投壺石刻圖。
投壺之壺口廣腹大、頸細長,內盛小豆因圓滑且極富彈性,使所投之矢往往彈出。矢的形態為壹頭齊壹頭尖,長度以“扶”(漢制,約相當於四寸)為單位,分五、七、九扶,光線愈暗距離愈遠,則所用之矢愈長。投壺開始地,司射(酒司令)確實壺之位置,然後演示告知“勝飲不勝者”,即勝方罰輸方飲酒,並奏“貍首”樂。
投壺因其最具封建禮儀教仁意義,所以沿襲最久。在《禮記》中慎重地寫著《投壺》專章。三國名士邯鄲淳的《投壺賦》描繪最為出色:“絡繹聯翩,爰爰兔發,翻翻隼隼,不盈不縮,應壺順入”,可窺見當時盛況。
大眾酒令
大眾酒令以通俗易懂、簡單易學特色,不管文化水平高低都能很快地操作運用,在威信宴席上都占有壓倒優勢。大眾酒令主要有以下十種形式:
1、骰令。骰(亦稱“色子”)令是古人常用的酒令之壹。有時用壹格骰子,最多可達六枚,依令限數,因人、因時而定。此令簡單快捷,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不需要什麽技巧,全憑運氣,特別受豪飲者歡迎。骰令各目繁多,主要有猜點令、六順令、賣酒令等。
2、猜物。把某物藏起來,使在席之人猜測其所茂之處。猜中者勝,猜錯者飲。主要有茂鉤、猜枚(又稱猜 拳)、猜花等。
3、指掌令。以指為戲,故稱指掌令,主要有五行生克令、壹官搬家訟、擡橋令、石頭令剪子布令(此為日本拳)、大小葫蘆令、拳(又稱猜拳、拇戲)、打更放炮令等。
4、擊鼓傳花令。令官拿花枝在手,使人於屏後擊鼓,客依次傳遞花枝,鼓聲止而花枝在手者飲。
5、虎棒雞蟲令。二人相對,以筷子相聲,同時或喊虎、喊棒、喊雞、喊蟲,以棒打虎、虎吃雞、雞吃蟲、蟲嗑棒論勝負,負者飲。若棒興雞、或蟲興虎同時出現,則不分勝負,繼續喊。
6、湯匙令。著壹湯匙於盤中心,用於撥動匙柄使其轉動,轉動停止時匙柄所指之人飲酒。
7、地方戲名令。行令者每人說壹種地方戲各,並指出壹個名演員的說不上者飲兩杯,說出壹半者飲壹杯。
8、拍七令。從壹數起,下數不限,明七(如七、十七、二十七等)拍桌上,暗七(即七倍數,如十四、二十壹、二十八)拍桌下,誤拍者飲。
9、投壹。設特制之壹。賓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勝,負者飲。
10、揭彩令。令官將壹張寫有數字的紙條用杯子扣在桌子上。合席之人除令官外均不知此數字,但要求這個數字必須在6—36之間。令官飲完,口中說出“6”字後再送給席間的任何壹人,依次類推。如果所加數字之和剛好興杯中所扣數字相等,叫做得彩,則該人飲壹杯酒。倘若又輪到令官而數字又未超過杯中之數,則令官只許加“1”再送給他人,如果累計已超過杯中數 ,那麽該人與接者猜拳,過幾個數猜幾拳,輸者飲酒。
射覆
所謂"射覆",就是在甌、盂等器具下覆蓋某壹物件,讓人猜測裏面是什麽東西。《漢書·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顏師古註曰:"於覆器之下而置諸物,令暗射之,故雲射覆。"從以上記載來看,漢代時期皇宮中已經流行射覆遊戲。射覆所藏之物大都是壹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子、筆墨、盒罐等等。"
又射覆,中醫名詞,眼科金針開內障八法之壹。指將金針推進於虹膜與晶狀體之間的手術操作步驟。《目經大成》卷二記述了具體方法:“針鋒深入無礙,即近黃精(晶狀體),慢慢針目,針柄會須進不招愆,退而得所。”詳參撥內障手法條。
射覆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壹種高超而有趣的玩樂方式。“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蓋之意。由壹人隨意擇壹物覆蓋起來,射者通過占筮等途徑來推測裏面的物品,類似於猜謎遊戲只是謎面為各自所得的卦象,根據易經八卦的象、數、理從無限種可能的事物中推斷出某種具體事物來。射覆可以無心“玩占”也可以考驗易者的功力。成為古今易占家的壹種高難度遊戲。射覆趣味性和交互性很強且寓教於樂,馬上可以驗證卦象,無論射中與否,都可以加深對易象的思考理解和啟發,是練習占測能力和自信心的壹種很好的方法。
所謂“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系辭?上》),宋代易學大師邵雍說:“觀物戲驗者,雖雲無益於世,學者於此驗數而知聖人作易之靈耳。物之於世必有數焉。故,天圓地方,物之形也;天玄地黃,物之色也;天動地靜,物之性也;天上地下,物之位也”(《梅花易數?觀物玄妙歌訣》)。
射覆歷史悠久,漢代《漢書?東方朔傳》記載:“上嘗使諸數家射覆,置守宮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贊曰:‘臣嘗受易,請射之。’乃別蓍布卦而對曰:‘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上曰:‘善。’賜帛十匹。復使射他物,連中,輒賜帛。”
守宮就是壁虎,形象正是象龍沒有角,象蛇卻有足。
象東方朔這樣的射覆大家歷史上不少,三國時的官輅,晉代的郭璞及梁元帝蕭繹、唐代的李淳風、宋代的邵雍等都是有史記載的壹流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