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之道 - 南京市逸仙小學的歷史沿革

南京市逸仙小學的歷史沿革

民國十八(1929年)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辟中山大道,開中山東路,建逸仙橋,幼幼蒙學更名為南京市立逸仙橋小學。

民國二十二(1933年)《中國第壹次教育年鑒》中有:民二以後,市教育局指辦:將全市劃東南西北中五區,各區設實驗小學壹所為該區學校的中心,將現行各種教學方法上及組織上之制度,設立各種研究會。逸小為南京市東區實驗小學,重點是實驗國文教學。

抗戰期間,南京淪陷,校舍被偽中央救濟院第四分院占用,收容七歲至十六歲的孤女288名,校址易地,校長胡吉石。

民國三十七(1948年),校舍收回復課,校名第壹區逸仙橋國民學校。

1949年暑假,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委派葛維民接替原任校長張玉冰。1951年1月15日,學校更名為南京市逸仙橋小學。1974年民辦漢府新村小學並入逸仙橋小學,校長陳佩玲,教職工11人,有8個班,***409人。1983年8月附屬幼兒園遷入漢府新村小學原址。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名為繼抗小學、東方紅路小學。

1990年6月1日,在南京原孫中山大總統府舉辦《南京市逸仙小學與中山市翠亨學校締結友好學校典禮大會》,由江蘇省孫中山研究會秘書長朱德希主持。逸仙橋小學正式更名為南京市逸仙小學。2003年大行宮小學撤消並入逸仙小學。2004年解放路小學撤消並入我校。

弘揚逸仙精神是學校的傳統特色,逸仙精神促進了學生思想素質的發展,提升了學校育人的綜合水平。學校創辦100年來,為國家培育了壹代又壹代的學生,遍布海內外,他們中間有許多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人士。

1987年10月16日,著名電影演員、導演許還山回到母校,朗誦了他自己的壹首懷舊抒情散文。 1935年畢業生黃其萱女士於1994年代表紐約華僑來北京參加國慶45周年活動,她贈送當年的全體畢業照給母校。其他如楊振寧博士的秘書王昌煦先生,臺灣曹蔚東先生等校友都曾重遊故地,探望母校。臺灣著名詩人席慕蓉在她的《同壹首歌》的開頭寫道:我是不到五歲就進了小學壹年級,在南京,在逸仙新村附近的小學裏,即逸仙小學。畢業於我校的還有現南京市副市長陸冰、南京市教育學院院長王澤農、東南大學副校長兼中山大學黨委書記李延保以及南京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陳謙平先生等知名人士。

逸仙精神始終貫穿在學校的進步和發展之中,1995年以來,學校先後被命名為文明單位、市雙擁工作先進集體、市規範化學校、市優美校園、市教育科研基地、市德育先進學校、市心理教育實驗基地、實驗小學、模範小學、素質發展研究先進集體、心理教育研究先進集體、中央教科所重點課題實驗學校,並被《江蘇省名小學》編錄入冊。2001年學校被確定為南京市首批小班化教育實驗學校。教學情境的生活化、自然化、多樣化、個性化,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充滿腦力的激蕩,充滿成功的喜悅。學生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促進了每壹位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