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之道 - 皇帝內經中關於飲食養生的詩句

皇帝內經中關於飲食養生的詩句

1.求《黃帝內經》中有關養生的名句

《黃帝內經》薈萃先秦諸子百家養生之道,從醫學角度探討養生與長壽,創造了不少養生理論和方法。

自然觀 “天人合壹”。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茍疾不起,是謂得道。”根據四時不同,采用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壹。

防治觀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擾溫飽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預防思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外避六淫之邪,內免精神刺激,情誌變動,達到未病先防。

動靜觀 “能動能靜,解以長生。”主張形神兼養。按四時不同,養形調神。春天“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天“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天“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天“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食療觀 民以食為天。提倡“飲食有節”,維護後天脾胃之源。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傷則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時諄諄告誡人們,謹慎地調和五味,切忌偏嗜。

2.求《黃帝內經》中有關養生的名句

《黃帝內經》薈萃先秦諸子百家養生之道,從醫學角度探討養生與長壽,創造了不少養生理論和方法。

自然觀 “天人合壹”。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茍疾不起,是謂得道。”根據四時不同,采用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壹。

防治觀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擾溫飽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預防思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外避六淫之邪,內免精神刺激,情誌變動,達到未病先防。

動靜觀 “能動能靜,解以長生。”主張形神兼養。按四時不同,養形調神。春天“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天“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天“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天“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食療觀 民以食為天。提倡“飲食有節”,維護後天脾胃之源。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傷則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時諄諄告誡人們,謹慎地調和五味,切忌偏嗜。

3.《黃帝內經》關於飲食養生有什麽精辟觀點

《內經》特別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並提出了“食飲有節”;“全面配伍,五谷為養”等養生觀。

這些養生觀的內容具體如下:“飲食有節”是“盡終其天年”的關鍵。《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F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不妄勞作,固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全面配伍,五谷為養。《素問?臟氣法時論》指出: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 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飲食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關於飲食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素問?五常政大論》是這樣 論述的: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 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 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不盡,行復如法……謹和五味。《素問?五臟生成篇》認為,多食成,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疼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故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成,此五味之所合也。 食物的歸經。

《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夫五味人胃,各歸所喜攻。酸先人肝,苦先人心, 甘先人脾,辛先人肺,成先人腎。

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天之由也。飲食宜忌。

《靈 樞?五味》指出:五禁。即肝病禁辛,心病禁成,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黃,宜食成,大豆、豕 肉、栗、箱皆成;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食物在人體的消化、輸布。

《素問?經脈別論》認為,食氣人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人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

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4.按《黃帝內經》養生理論,四季該如何飲食

我國傳統醫學對飲食營養的認識有悠久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禮》中,就有食醫的記載,並“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

《黃帝內經》在飲食治療和養生方面有明確的治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食物入藥的記載,《神農本草經》記載有50種左右的藥用食物,《傷寒雜病論》中的食療內容也很豐富,其中的當歸生姜羊肉湯、豬膚湯等,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食療處方。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現存最早有關飲食療法的專述;孟詵著有《食療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余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飲食療法專著。

宋代陳直《養老奉親書》對牛乳的食養有詳細的說明。元代忽思慧著有《飲膳正要》,是我國第壹部營養學專著,直到今天,在飲食搭配、合理進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療方面,仍有指導意義。

明清時期,食療本草有了進壹步發展,有的還從營養學角度闡述食物的營養價值和治療價值。近代對營養成分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尤其是將食物進行分子量化、計算熱量等,給古老的中醫營養學註入了現代科學的內容。

水谷精微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 水谷精微,又稱谷氣、食氣,泛指各種飲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質,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正如《醫宗必讀》所說:“壹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

《千金要方》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見飲食是營養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

關於飲食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素問·經脈別論》有比較詳盡的闡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

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過程,即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之後,轉化為水谷精微,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谷精微輸布於五臟六腑、筋經皮毛,對各臟腑組織進行滋潤濡養。

其中,“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則指出了水飲在人體的輸布代謝過程,即水飲進入胃腑,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飲精微上輸於肺,通過肺朝百脈的作用,宣發水液以濡潤周身,肅降水液以下輸膀胱,如此水飲精微布達壹身上下內外,全面地對人體進行滋養。 氣血精津液是飲食營養的基本物質 飲食進入人體,經過胃納脾運的消化吸收後,轉變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進壹步化生為氣、血、精、津、液等營養物質,對人體進行滋養,使生命活動得以延續,所以氣血精津液是發揮營養作用的基本物質。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的營養作用,主要指氣為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的作用,“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決氣》),衛氣具有溫養肌肉、筋骨、皮膚、腠理的作用,營氣更是富含營養精微的水谷精氣。 血同樣來源於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運化而來。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靈樞·決氣》),《難經》概括血的功能為“血主濡之”,即血在脈的“壅遏營氣”作用下,循行於脈道之中,通過經絡系統,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臟腑組織,使“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

(《金匱鉤玄》),所以血是營養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同時,血還是神誌活動的物質基礎。 精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與生俱來的生殖之精,後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發育的物質基礎,人出生後,有賴於精的充養,才能維持人體生長發育。

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之海。腎又主骨,齒為骨之余。

所以腎精充足,則腦髓充足,骨髓盈滿,骨骼得到髓的滋養而強健有力,運動敏捷。牙齒得到髓的滋養,則堅固而有光澤。

《靈樞·決氣》說:“谷入氣滿,淖澤註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為液”,可見津液是人體富有滋潤濡養作用的正常液體。其中清稀者為津,濁厚者為液。

津的流動性較大,主要分布於皮膚、肌肉、孔竅等部位,並能滲入脈中,以滋潤周身;液的流動性較小,主要充養於骨節、臟腑、腦髓等部位,以滋養臟腑組織。 四氣五味是飲食營養的基本性質 中醫營養學認為食物也有“四氣”和“五味”。

四氣五味理論,不僅是用藥治療的依據,也是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的重要依據。 1.四氣 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性質,其中寒與涼、熱與溫有其***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溫次於熱,涼次於寒。

寒、熱、溫、涼四性,是與病性的寒、熱相對而言的。《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這是治療用藥之大法,同樣也是選擇食物時的重要依據。從常見食物來看,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

溫熱性質食物多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

5.民以食為天的問題黃帝內經中提出的“飲食有時”“飲食有節”“無使

“飲食有時”“飲食有節”“無使過之”是指飲食應該有節制,有規律,不可過量.“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其中 五谷:麥、黍、稷、麻、菽 五菜:韭、薤、葵、蔥、藿.五畜:牛、犬、羊、豬、雞.五果:李、杏、棗、桃、栗.五谷是主食.五畜是肉類食物,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可以彌補植物蛋白質的不足.蔬菜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故五果是平衡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輔助食品.所以,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類等等都是作為主食的輔助、補益和補充.其實在現在就是指合理全面的膳食 所謂全面膳食,就是要長期或經常在飲食內容上盡可能做到多樣化,講究葷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與飲等之間的合理搭配.既不要偏食,也不要過食與廢食.但另壹方面,對特殊人或患者,也不主張采用與常人壹樣的飲食模式,可據其不同的體質、職業、信仰與病情,做到審因用膳和辨證用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