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酰胺酶的分類
β-內酰胺酶(β-lactamase)(β酶)的產生是細菌對(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耐藥最常見的機制,廣泛地涉及到許多社區獲得性感染和醫院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β-內酰胺酶的產生是抗生素耐藥的最常見的機制,在各種耐藥機制中占80%。β-內酰胺酶是由多種酶組成的酶家族,能水解β內酰胺抗生素。這些酶的基因存在於細菌的染色體或質粒中。分類比較多而復雜,這裏總結了最常用的兩種,以便大家在閱讀文獻和應用中理清思路。
Bushβ酶分類:根據生化特征或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β-內酰胺酶可分為下列四類。
1第壹類為頭孢菌素水解酶(Amp-C酶),產生菌主要系革蘭陰性菌,如假單胞菌、腸桿菌、不動桿菌和克雷伯桿菌等,由染色體介導。
2第二類為青黴素酶和超廣譜酶,包括革蘭陽性菌的青黴素酶,質粒介導的TEM和SHV酶及其衍生物組成的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羧芐青黴素酶、鄰氯青黴素酶(OXA酶)和由沙雷菌屬與腸桿菌屬產生的非金屬碳青黴烯酶。
3第三類為金屬酶,由假單胞菌屬、脆弱擬桿菌屬、產黃菌屬、沙雷菌屬及嗜麥芽黃單胞桿菌屬產生的可水解碳青黴烯抗生素的金屬酶。
4第四類為其他不能被克拉維酸完全抑制的青黴素酶。
Frereβ酶分類(Ambler分類):於β酶的特殊性、動力學參數及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將β酶分為A、B、C、D四類
A活性部位為絲氨酸殘基,包括多種質粒編碼的青黴素酶,如TEM1、SHV1、ROB1或PC1酶,相對分子質量29000。
B為金屬酶(metalloenzymes),活性部位為半胱氨酸殘基,產金屬酶的細菌有嗜麥芽黃桿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a),氣單胞菌和脆性擬桿菌[7]。該類為碳青黴烯酶,耐藥的抗生素包括碳青黴烯、青黴素、第壹、二、三代頭孢菌素、氨曲南.
C活性部位為絲氨酸殘基,相對分子質量為39000,它的產生與β-酶誘導劑有關,歸因於調控基因突變,主要是染色體編碼的頭孢菌素酶(AmpC酶)是由染色體上壹組Amp基因介導的。
D為青黴素酶,包括O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