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聹怎麽讀
耵聹讀音是dīng níng。
耵聹介紹:
外耳道軟骨部皮膚具有耵聹腺,其淡黃色黏稠的分泌物稱耵聹,俗稱耳屎。耵聹在空氣中幹燥後呈薄片狀;有的耵聹如黏稠的油脂,俗稱“油耳”。耵聹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平時借助咀嚼、張口等運動,耵聹多自行排出。若耵聹逐漸凝聚成團,阻塞於外耳道內,即稱耵聹栓塞。
耳朵介紹:
耳位於眼睛後面,它具有接收機械波的功能,能將機械波(聲波)轉換成神經信號,然後傳給大腦。在腦中,這些信號又被翻譯成我們可以理解的句子、音樂和其他聲音。
耳的聽覺形成:
聽覺是由耳、聽神經和聽覺中樞的***同活動來完成的。耳是聽覺和位覺(平衡覺)的外周感覺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構成的傳音器和內耳感音、平衡器所組成。外耳露於體表,中耳和內耳埋藏在顳骨巖部內,外耳和中耳是聲波的傳導器官,內耳有感受聲音和位覺的感受器,是聽、位覺器官的主要部分。
聲波通過外耳道、鼓膜和聽小骨傳到內耳,使內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發生興奮,將聲能轉變為神經沖動,再經過聽神經傳入中樞,產生聽覺。鼓膜的***振再引起三塊聽小骨的同樣強度的***振。***振傳導到聽小骨以後,由於聽骨鏈的作用,大大加強了能量,起到了擴音的作用。
聽骨鏈的***振引起耳蝸內淋巴的***振,刺激內耳的聽覺感受器,聽覺感受器興奮後所產生的神經沖動沿位聽神經中的耳蝸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產生聽覺。位聽神經由內耳中的前庭神經和耳蝸神經組成。
聽覺和位覺(平衡覺)器官。通過耳,動物可感知外界聲音信息和本身軀體位置,借以交往、尋偶、避敵、捕獵和保持身體平衡。耳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是動物進化的壹種表現。不同動物耳的結構有很大差異。脊椎動物中原始類群只有內耳,主要起平衡身體的作用。
軟骨魚內耳中有橢圓囊、球狀囊和半規管,兼有壹定聽覺功能;大多數硬骨魚內耳中有聽壺,由於沒有鼓膜,經借助側線器官可感受水中1000赫以下的聲波。兩棲類中的蛙和蟾蜍已產生中耳,具有鼓膜和耳柱骨。
聲波對鼓膜的機械波動通過耳柱骨傳入內耳,引起橢圓囊及聽壺中感受器的興奮。還有耳咽管通過咽腔平衡鼓膜內外的壓力。爬行類的耳有了進壹步發展,聽壺內有獨立的聲感受器,內耳瓶狀囊顯著加長,鱷類有卷曲,蜥蜴聽覺發達,鼓膜內陷,出現了外耳道的雛形;
蛇類鼓膜、中耳和耳咽管均退化,聲波沿地面通過頭骨的方骨傳到耳柱骨,從而使內耳感覺。鳥類的耳基本上與爬行類相似,有單壹的聽骨(耳柱骨)和雛形外耳道。鸮形目耳較發達,並有特殊耳羽幫助收集聲波及確定聲波的方向。
哺乳類耳達到高度完善,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外耳由可轉動的耳郭和外耳道組成,起收集聲波的作用。中耳又稱鼓室,為外耳與內耳間的腔隙,其外側為鼓膜,借鼓室中的三塊聽骨(錘骨、砧骨、鐙骨)組成的杠桿系統將聲波引起的鼓膜機械波動傳至內耳。
鼓室前壁有咽鼓管(耳咽管)通向咽部,平時關閉,吞咽及某些口部運動時開放,可調節鼓室內空氣的壓力。內耳由耳蝸和前庭器官組成,耳蝸為瓶狀囊卷曲形成,狀似蝸牛,故名,為感受聲音刺激的器官;
前庭器官司平衡,屬位覺感受器。穴居哺乳類和水棲哺乳類耳廓常退化,但有些哺乳類耳廓非常發達,可捕捉非常細小的聲波。有些水棲哺乳類可通過下頜骨將水中聲波傳至中耳和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