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之道 - 【蛋白質組學】技術介紹及3-10分的文獻思路介紹

【蛋白質組學】技術介紹及3-10分的文獻思路介紹

3-10分的文獻思路介紹

蛋白質組學技術介紹

蛋白質組學技術於1996年由澳大利亞學者Wilkins等最早提出。蛋白質組(Proteome)壹詞源於蛋白質(protein)與 基因組(genome)兩個詞的組合,意指“壹種基因組所表達的全套蛋白質”,即包括壹種細胞乃至壹種生物所表達的全部蛋白質。

蛋白質組學優於轉錄組學技術?

① 技術創新性較高: 蛋白質組學技術起步相對晚,仍處在技術紅利期中

② 不壹樣的研究視角: 從DNA、mRNA到蛋白質,存在三個層次的調控,即轉錄水平調控,翻譯水平調控,翻譯後水平調控。即使是相同的實驗設計,我們也可以換壹種科研技術來進行補充研究,闡明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的變化情況。轉錄水平調控並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質表達水平。實驗也證明,組織中mRNA豐度與蛋白質豐度的相關性並不好。蛋白質復雜的翻譯後修飾、蛋白質的亞細胞定位或遷移、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等則幾乎無法從mRNA水平來判斷。所以蛋白質水平研究有其獨特的科研意義。

③ 藥物直接作用的靶點: 蛋白質是生理功能的執行者,是生命現象的直接體現者,是藥物作用的靶點。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有助於篩選到真正的驅動基因和潛在藥物作用靶點。

實驗設計建議

(1)方案壹 —— 蛋白質組學+差異蛋白表達量驗證

該思路是目前3~5分期刊中最常見的,也是最基礎的壹種研究思路。這類思路簡單、實驗難度相對低、以組學數據為主要實驗結果,甚至不涉及常規的基礎實驗,具有“短、平、快”的特點。建議實驗設計如下所示:

方案二 —— 蛋白質組學+差異蛋白功能驗證

該思路是對方案壹進行了延伸。較前壹種研究思路增加了對目標差異蛋白基因進行功能研究的實驗,即通過對目標蛋白基因的敲減或過表達,在細胞水平或/和動物水平檢測目標基因操作後產生的功能表型變化,以此明確目標蛋白基因的功能。建議實驗設計如下所示:

方案三 —— 目標基因A的機制研究方案

雖然 A基因通過調控B機制在C疾病中發揮D功能 不能解釋所有的科學問題,但卻是最常見、最容易被理解的壹種底層科研邏輯,因此想要設計個相對更完整的實驗方案,不妨順著ABCD著手,後續根據實驗情況再做補充和完善。建議實驗設計如下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