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有吃什麽的習俗
舊俗立春,既是壹個古老的節氣,也是壹個重大的節日。中國民間將其稱為“立春節”。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活動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立春前壹日進行,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
踏春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裏,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咬春
立春時主要是吃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意在策勵農耕。明、清時期,民間有迎土牛、迎農祥、浴蠶種等習俗。山西民謠雲:“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立春日,村裏推選壹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壹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據說灑在自家田裏,就是豐收吉兆。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壹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陜西銅川壹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制作壹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