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找到了!類風濕關節炎如何治療?主要采用2個手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 是壹種非常常見的、全身的、慢性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 ,40歲以後高發,是致殘率非常高的壹種關節炎,常累及身上的壹些小關節,尤其是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
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後,早期,患者多表現為關節遊走性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等到了晚期,患者會出現明顯的關節僵硬、畸形、骨骼肌萎縮,甚至還可能出現心、肺、腎、周圍神經及眼的內臟病變。
1、關節疼痛和腫脹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過程中,最先出現的就是關節疼痛和腫脹。
剛開始可能是壹種酸痛表現,往往讓人們產生錯覺,以為只是勞累過度。
隨著疼痛加重,關節的腫脹也慢慢加重,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局部積液,膚溫也會明顯升高。
這種關節疼痛還與天氣的變化有關,每到天陰下雨的時候關節的疼痛會明顯加重。
2、晨僵
晨僵是風濕性關節炎最突出的壹個癥狀,同時也是評估晨僵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
晨僵患者往往早晨起床後,會出現明顯的關節僵硬、活動受限、下肢麻木發涼、全身有僵硬感。
必須明確的是,正常成人和壹些骨性關節炎病人也會出現某種關節晨僵或午後僵硬,但壹般不會超過15分鐘,且程度較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晨僵或“午後僵硬感”有明顯的區別。
註意:
其他疾病也會導致晨僵,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出現更明顯、更持久的關節疼痛,而且這種疼痛壹般都是對稱性、持續性的,時輕時重。
(1)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大。
(2)持續4 6周以上的對稱性關節腫大,且多集中在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關節上。
(3)皮下有類風濕結節。
(4)類風濕因子呈陽性,滴定度大於1 32。
(5)手部X光片有典型的囊性骨侵蝕,關節面模糊,關節間隙狹窄。
我們常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壹種“痛而不死的非癌癥”,那該如何治療呢?有沒有可以“斷根”的藥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可以分為2大類:
第壹類:能抗炎、止痛、解熱的非甾體類抗炎藥
所謂非甾體類抗炎藥,就是非激素類的抗炎藥物,能快速控制炎癥,起到止痛、鎮痛的作用,
像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萘普生、布洛芬、美洛昔康、塞來昔布、依托考昔、帕瑞昔布都屬於非甾體類抗炎藥。
但大多數的非甾體抗炎藥物都有壹個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會引起胃腸道的反應。如果要長期使用,風險非常大。
第二類: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的抗風濕藥物
抗風濕藥物雖然不像非甾體抗炎藥那樣“立竿見影”,但能改變患者的病情,延緩疾病進展。
該類藥物裏,除了經典的金制劑、氯喹、青黴胺、免疫抑制劑等藥物之外,還包括生物制劑和小分子靶向藥,遵醫囑服藥,能降低患者的致殘率。
(1)多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
類風濕關節炎平時要註意營養,多吃壹些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粳米、糯米、薏苡仁、豬肉、雞蛋、牛肉、鯉魚、鯽魚、櫻桃、荔枝、葡萄、各種綠葉蔬菜和豆腐等。
(2)禁酒戒煙
可少量飲酒,但要忌食辛辣、油膩和海鮮發物,不能貪杯,也最好不要抽煙。
平時還要避免受寒、淋雨、受潮,關節處註意保暖,不穿濕鞋、濕襪等。勞動或運動後應及時更換濕衣服。墊褥、被子應勤洗勤曬,以保持清潔幹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