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裏做是壹種什麽體驗
她接著說:那個人忽然變得很害怕,覺得以後不能收租,沒有固定收入了。現在天天在家裏做飯,都不敢出去吃飯。說要省著點花。..
為這個我們忽然相視大笑了壹場。笑說地主家也有這種級別的生存焦慮的煩惱,有錢沒錢其實沒差嘛...
但是話說回來,我忽然在想,壹樣的生存恐懼感,不管是否真的沒錢,那這種恐懼,有多少程度是來源於真實又有多少是來源於真正的危機?
不管已經擁有的是2億還是2萬元,仿佛意識的註意力都還是會更多地放在未來可能會增加或者失去之上。對人的情緒和意識的感知是類似的。
我猜想,那個地主,他對於“失去”的恐懼遠大於“已有”的安定。也許是因為, “可能的失去”屬於未來,屬於頭腦裏的意識範疇。因為大腦的主要功能,是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規劃防禦機制。而“擁有”是屬於當下,屬於覺知感知的範疇。
而覺知,比如身體的存在感,重量感,皮膚的觸感,聲音,光線,味道等等的感知能力,是可以把人拉回當下去感知已有的。 也許是這方面的感知的缺失導致了他的註意力會放在“未來失去”的意識範疇裏。對已有無法感知,從而惶惶不可終日。
我有壹個朋友,去年因為全身心投入了好幾年的公司的創業項目失敗收尾了。巨大的挫敗感讓她感覺到了很深的生存焦慮。畢業的時候家裏在深圳給買了壹套房子,於是,想著通過炒作房產來增加財富,希望早日達到財富自由。但是,結果因為操作方案做的時候缺乏風險把控機制,導致自己承受能力不足只好忍痛割肉,虧了壹大筆錢。
後來她想起,少年時代爸爸破產,給她帶來的生活巨變,讓她骨子裏很恐懼“失去金錢”。但是事情往往是這樣, 仿佛越是害怕失去,越是容易失去。
妳可以體驗壹下。找個安靜的地方呆著,然後做這個練習:讓自己的壹只手抓著另壹只手。第壹次,妳想象妳害怕失去某物,於是去抓取它,用這種力道去抓握另壹只手,感覺壹下被抓的手的感覺,記錄下來。第二次,想象想去擁抱某個妳很喜歡的人或者東西,用那種安心欣喜的感覺去抓住另壹只手,感覺壹下被抓手的感受。
應該可以體驗到,被抓的手的兩種不同的感受。第壹種會有壹種緊張的張力在,它的力道越大,會讓被抓手越不適,有想要掙脫的欲望;而第二種有壹種小心翼翼的試探之後又緩緩包裹的溫柔感。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越恐懼什麽就越想去抓取什麽,反而會越失去什麽的理論也許是成立的。
但是恐懼是壹種不可避免的生存情緒,我們不可能避免恐懼。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面對恐懼時候的應對機制。
就如前文所述,在非真正危機的情況下,有很多壹部分恐懼的來源是大腦意識裏的固定經驗機制,對於未來的不可控會讓人覺得無力,而意識壹直停留在那裏,會引起更大的無力感和恐懼感。
未來屬於未發生的頭腦裏的幻像我們無法對它做任何事情,我們可以作用的,只有當下。
所以焦慮的無力感是因為,“關註圈”和“影響圈”不壹致導致的。
其實想追求生存的安定感和財富自由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整個人因這種內在矛盾導致失衡的狀態,其實是無法很好地去做事和改造資金的環境和命運的。
而人在面對復雜的外界系統,只有在個體處在壹個更為平衡安定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真正地根據目前狀況所需去平衡利弊,做出最有效的決策。
所以當焦慮已經處於壹個太過了的水平,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恢復身心平衡。
人的註意力就像壹灘水,其實它有它很大的智慧性。 壹般情況下來說,註意力能夠自行去到它可以感知到的地方去修復自我平衡。 但是在整個環境的集體潛意識下,現代人很多時候在各個方面的感知都是偏弱的,更多的活躍部位在認知層面。所以才會引起了普遍的焦慮恐懼情緒。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日常裏,激活覺知區域。讓註意力在工作的時候能夠更清楚地感知到其他面向的存在,讓這攤水在自我平衡調整的工作裏,能夠獲取到更多清晰的感知地圖和熟悉路徑,從而更無阻礙地流動流淌。
這也正是很多宗教和心靈成長課會強調的: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並非要妳停在當下不再往前,而是讓妳借助當下更多面向的勢能,讓自己更平衡穩定有效地往前。
但是活在當下不是壹句口號就完了。註意力慣性的轉移,覺知領域的激活需要壹定的刻意訓練。
覺知訓練的目的是讓這個維度的覺知的“分辨率”被訓練的越來越高。 比如同壹個色階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什麽差別但是美術生眼裏可能可以看出它們的幾十種區別。當某種覺知的分辨率越高,引起同樣的感知所需要的外界刺激量就越小。其實我們每個人本質上會有更多更廣地去體驗所有感覺的傾向,那是壹種活著的感覺。但是當我們的覺知的分辨率不高的情況下就很需要依賴外界物質來滿足這種需要。就好像壹個人聽力不好就需要開很大聲才能聽清楚。有些人粗茶淡飯就能品出滋味有的人卻需要濃油赤醬。我們覺知的分辨率高,自我滿足的來源性和豐富度就越高。對外界的依賴就相對較少。壹個自由的人和外部的世界相處的時候會是壹種更好的能量模式去互動,而不是基於恐懼去抓取。
覺知訓練是壹種高投入產出比的練習。
很多時候,真正影響到我們系統平衡的,是我們的短板部位,大家都知道從95分提升到98分很難,但是,從50分提升到70分,是很快速的過程。
過去我是個對音樂沒有太大感知的人,但是最近有意識地練習聽覺覺知以後,對我生活其他的方面的產生很大的促進,讓我覺得心沈靜安定了很多。
壹開始嘗試覺知練習的話,能夠感受到很大的心流快感。
也就是說,覺知訓練是壹個投入產出比很高的事情。而且在日常生活裏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來練習。這個過程中也是讓大腦得到放松。
以下介紹壹些自己比較常用的覺知訓練的方法。
1、身體覺知
身體的覺知主要包括了重量,外觸,內觸
重力覺知:
在動作裏,如果能夠時刻感知自己的重量的基礎上去做動作,那麽是最放松而且最有效率的。這方面我目前練習的最多的是高科的MTM自然練習體系和費登奎斯的身體覺知體系。 具體和系統的練習方式可以關註:覺知教練高科
初級入門:?
躺著,手舉過頭。想象自己在水裏漂浮仰泳的感覺。如果我們在水裏的時候,手臂往上擡,身體失去平衡,下半身就會斜著往下沈。想象和感受那種往下沈的感覺。體會那種失重感。可能會有壹瞬間有點心慌,但是很快就會體會到壹種深層的放松。這個就是對重量的感知。過了壹會可以把腳往上擡,同樣想像上半身往水裏下沈的感覺。
雙人練習:
兩個人面對面,其中壹個人站著,另壹個人可以蹲著也可以半蹲,雙手對著對面那個人的肩膀。當他往前跌倒的時候,承諾會托住他。
第壹次,單純讓其往前倒,倒下的時候托住他的肩膀。(托的那個人要蹲好馬步保證自己的身體能穩住)。倒下的那個人,去感受這個過程裏,自己身體裏哪些地方是緊張的。
第二次,托的那個人把手放在倒的人的肩膀上,托著TA讓他緩緩下降。這時倒的人去體驗自己原先身體緊張的地方,是否有了壹些變化。
第三次,再做第壹次的練習。倒的那個人在倒的瞬間,去感受壹下剛才緊張的部位,在這個過程中嘗試著去讓它“失重”,就像妳拿著壹個東西,然後忽然松手讓它掉下去的感覺。這壹次,去體會整體的下落和第壹次的區別。
壹般來說,壹開始倒的那個人往前跌倒的時候,感受壹下是不是有些緊張。上半身和髖部不是壹條直線而是屈著往前倒的,這是壹種防禦機制,身體提前緊張,重心不敢交出。經過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以後,身體比較敢以壹條直線的方式往前落下。這就是接受了失重的感覺。
外在觸覺:
皮膚的觸覺。去感受皮膚和外部任何物體的接觸的感覺,暴露在空氣中的感覺,是冷還是熱?接觸到衣物的感覺是粗糙還是順滑?接觸到物品的壓力壓強如何?日常的坐立起臥,任何的時候都可以去感知這個觸覺。
比較好找感覺的方式是洗澡的時候,去感受水滑過身體的感覺,可以調整水流的大小,溫度,去感受水流緩緩流過皮膚的感覺,是冷還是熱,是快還是慢。水流經哪些地方的感覺更強烈,哪些地方感覺更木然。在感覺弱或者無感的區域也可以去體驗那種沒有感覺的感覺。
甚至可以拿壹根溫度計,去測試水溫。然後當妳越來越熟悉那個水的溫度,可以每次在測量之前去猜測那個溫度,看看與實際測量的偏差有多少。
內在觸覺:
身體內的任何的酸、脹、麻,堵,通暢,或者任何說不出來的任何的感受都可以去體驗。我通常會用觀四念處的打坐的方式來感受這方面的信息。
有很多時候,其實情緒和思維的出現最後落到身體裏會有壹個映射。譬如我焦慮的時候我會覺知到眼皮的冰涼和後腦勺的緊張麻木。當妳越充分感知到身體的內在觸覺,對情緒的感知度越高,就越不會被帶走。
這樣可能妳覺得有點無聊。那麽有壹個比較好玩的練習是: 感知他人的身體感。
這個是我在家族系統排列的課程裏get到的技能: 身體可以映照任何妳想關註的對象或者系統或者人的內在體驗 ,只要妳善於去讀取這些信息。
經常這樣練習的時候,也許妳會發現妳了解別人的時候除了從語言,打扮,神情等等,妳還多了壹個方式去了解對方深層的信息,感受TA當下真實的感受。
比如壹個人站在妳面前,妳可以先去體驗自己目前的身體內在空間的感受。然後再有意識地疊加這個人的感受。然後也許妳會發現出現了壹些新的體驗。很有可能那部分就是來自於對方身體裏最活躍的區域的感受被妳的身體映照了出來。
有壹次和壹個朋友在聊天,說到原生家庭,我感知了壹下她的身體,忽然覺得有壹個想要聳肩的慣性,然後我說是肩膀那裏比較像扛了壹些重擔的感覺。後來她說是的,她最近在梳理和母親的關系,壹直覺得是母親對她的關註不夠,後來她發現其實是她自己太想承擔起照顧對方的想法從而給自己加上了莫須有的負擔。
有壹次在買奶茶,等著閑著無聊。感知了壹下正在拉茶那位妹子的狀態。感覺到頭頂有點堵的感覺,然後腦海中出現壹個畫面,是壹個小溪的出口被壹些泥沙堵住的感覺。然後我忽然意識到她紮著丸子頭,這個有助於提拉她頭頂的頭皮,從而放松頭頂的緊張感。而奶茶在拉茶的過程中那種細膩順暢的感覺,有點像是對沖了那種小溪堵塞的感覺。忽然有點感慨,每個人選擇自己的生存狀態和職業,真的有很深的緣由在裏頭。
據說心理咨詢師有時候也會通過身體的內在感受的讀取來獲取來訪者當下的真實情況。
2、情緒覺知
情緒有的時候會是像煙壹樣輕地漂浮在身體內或者身體周圍的環境裏,也有壹些是沒有空間作為容器來容納的,這種是比較輕的流淌的情緒。另壹些會在身體內部有壹些實質的身體內在感受,比如生氣的時候會感覺壹股能量從背後沖上腦門,悲傷的時候感覺胸口和喉嚨的堵塞僵硬和酸楚。
在打坐的時候可以去辨識它,也可以在日常生活裏,當妳想要和別人爭論,辯論或者發脾氣的時候,可以停下來感知壹下當下妳胸腔裏的感受是什麽,喉嚨的感受是什麽,肩膀是緊還是松,無論妳後面的行動爭吵還是退讓,給自己壹個旁觀者的角度。
日常裏也可以這樣練習:給自己的情緒去貼小標簽。妳的小標簽貼的顆粒度越小,說明妳對情緒的感知度越高。譬如:“爽”這個情緒下,可能有不動聲色的暗爽,像晴天晾曬的白棉布壹樣舒爽,發出的信息被“哢噠”壹聲回應了的爽,等等。
今天先寫到這,接下來還會繼續寫視覺,聽覺,發聲,味覺,嗅覺等等的練習方式。敬請期待。
有好的練習方式和技巧的同學歡迎留言分享哦!
-----------------------------------------------------------------------------------------------------------------------------------------------------------------------------------------------
若凡Ruby
互聯網產品經理
身體覺知、自然動作教練
擅長通過功能性訓練、身體覺知訓練、
及其他輔助手法緩解脊椎不適、體態不良、動作發力模式不當導致的慢性疼痛等亞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