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裏馬。千裏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千裏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裏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並列死在馬廄裏,不能以千裏馬著稱。
壹匹日行千裏的馬,壹頓有時能吃壹石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的食量多加飼料來餵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裏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壹般的馬壹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麽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裏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裏馬吧!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馬說》寫於貞元十壹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誌。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余日,而“誌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
盡管如此,韓愈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采納。
後來又相繼依附於壹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郁郁不得誌。
二、賞析
《馬說》是壹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
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裏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出壹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
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見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