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之道 - 艾灸怎麽選穴?收藏本文就夠了

艾灸怎麽選穴?收藏本文就夠了

本 期 導 讀

艾灸調理家庭常見病癥,怎麽選穴位?推薦收藏本文(摘自《灸繩》)。《灸繩》中含有各類病癥的推薦用穴和案例記錄,方便隨時查找、學習。本文是該書講述「灸法選穴基本原則」部分的節選。

壹、常用選穴法

不論何種灸法與針法,都離不開選穴,而選穴的方法不外是以就近與遠道為主,故根據這壹***同基礎,用以說明各種針灸方法所具備的基本功效與治療規律。

(壹)就近(局部)取穴的效果

由艾灸或針刺直接作用於患部,古人稱為阿是穴或天應穴,如在患處附近或離患處不遠之處取穴,今人稱之為就近取穴,兩者的作用機制,都是以 調整局部功能為主,提高全身機能為輔 的壹種取穴法。 凡與患病器官鄰近的各穴均具有區域性的就近治療的作用 ,如頭部各穴均能治頭痛,眼眶周圍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圍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調理腸胃;腰骶各穴均能作用於前後陰及泌尿系統;胸背諸穴均能作用心肺;四肢諸穴均能作用於關節;局部取穴對於患處的作用,既為就近取穴所特有,也能為遠道取穴所***有,不外是:

1.改善患處血管和淋巴管之功能。使機能障礙的血液循環和淋巴流重新再建,恢復維持細胞生命的物質供應,增強局部的營養,加速新陳代謝,促進滲出物之吸收,有助於減輕水腫和消退炎癥。由於循環旺盛,可以帶走或中和掉蓄積於患處的病理產物,打斷病理的衍進過程,阻礙和減少病理產物的產生,減輕患病組織所發出的病理沖動,大大有利於 健康 康復。

2.宣泄患處的病理產物。患處中心是病理產物蓄積最多之處,患處附近也是病理產物謀求出路最近之處,如果加作用於這些孔穴特別是針刺或火針,則病理產物自會更易得到宣泄;或是病理產物在灸針的作用下,由於理化狀態的改變,而減輕其毒性。尤以灸法對很多病菌與毒素,均有直接撲滅與中和的作用,在很多急性化膿性炎癥的初起、以及蛇蟲咬等,直接在患處施灸,均有很高的療效。

3.作用於神經末梢及感受器。直接作用於患處及其附近之孔穴,既可以刺激神經末梢及其感受器,向高級神經中樞發出沖動,激起全身與局部的各種反應,也可影響到經絡體系,使感傳向遠處傳導,產生局部與整體相結合的功效。

(二)遠道(循經)取穴的效果

由艾灸或針刺作用於遠離患處之經穴,是由遠而近,以 提高全身機能為主、改善局部狀況為輔 的壹種方法,其作用不外是:

1.可以激起經氣流行使氣至病所。由艾灸或是針刺所激起的循經感傳大多是向著患病區域與相應器官擴布,可以清除積滯在患處及與之相連屬的病理產物和改變病理產物的衍變過程。

2.可以調整全身的功能。遠距離的循經或不循經取穴,均具有調整全身功能的作用,局部經脈的壅滯和失其暢順,必然是以全身功能失雕為其根源,因此在遠離病處取穴,就可統籌兼顧而收到調整全身功能的作用。

3.可以促進平衡狀態的恢復。壹側或局部的功能失調,也就是全身平衡關系的破壞,因此不僅需要註意對病處及病側機能的提高,更應促進全身平衡狀態的恢復,針灸療法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前病後取,後病前取等陰陽互引諸法,也就是通過遠距離的經絡感傳與感應等作用,恢復生理平衡所收到的效果。

4.可以運用生克制約的原理,隔經取穴,以打斷惡性循環,建立良性循環。根據人體臟腑的不同屬性與互相連貫的關系而隔經施治,乃是中醫治療學的最大特點。針灸療法是中醫治療方法的壹個主要內容,因此加作用於遠離病處互相依維與制約的經穴,以打亂和改變其連貫發生的因果關系,就更見其重要。

5.可以根據經絡表裏相通的關系,彼此互治。如脾與胃,膽與肝等皆是,這也是中醫治療方法的特點之壹,用於針灸療法更為明顯而突出。

6.適用於全身病及遊走無定的疾患,可以根據全身狀況及發病的特征與特點選穴施治。

(三)傳統特效穴

如腎俞與氣海,可以固本培元,三裏與中脘可以寬中和胃,口苦取膽俞與陽陵,口甜取脾俞與陰陵,盜汗取陰郤,療腫取靈臺,如此等等,不壹而足,皆須依靠平時的經驗積累,用時方可手到拈來。

(四)臨床經驗穴

如百會與腎俞同取,可舉陷升陽,而治遺尿久泄;風池與陽陵同取,可降逆疏風、立即降低血壓;耳尖可以統治全身百病,闌俞可以專攻腸癰。肩井消瘰癧如神,懸鐘止鼻血立效,這些都是在前人基礎上,有所補充和驗證而來的。

(五)天人相應穴

人的生理活動,時刻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息息相通,天人合壹,這是中醫學說的重要內容之壹。在針灸臨床上不論是局部與就近取穴,或是遠道與循經取穴,總是以病人為主體,而與周圍的外界環境,未曾統壹考慮。而在「子午流註」「移光定位」與「臟氣法時」的幾種取穴法當中,則是以天人相應的理論為指導,以順陰陽而調氣血為主體,把人體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統壹對待,是壹種高層次的針灸方法,有關「子午流註」的內容,自有專書專門介紹,其不足之處在另壹拙著《針鐸》也有討論,而「移光定位」與「臟氣法時」的兩種取穴法,也在另壹拙著《針鐸》中再作說明,此處不贅。

(六)病理反應穴

有諸內必然形諸外,故內臟病變常可在體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出現某些病理反應物與病理現象。即或是在體表的病變,也能在其附近或遠隔部位出現某種反應,如小紅點,小黑點,局部皮膚凸起凹陷之處。或按壓體表之某壹點時,指下即有空虛、硬結、索狀物或舒暢與壓痛等。在急性炎癥時,以小紅點最為多見, 特以壓痛反應最為重要 ,故另作專題介紹。

另外,還有熱敏點反應,也應註意選用。古方有神燈照法,是用辛溫竄透之品,卷成藥撚,點燃,在患處慢慢移動熏照。當照至敏感點時,每見火焰下沈,而局部之熱感亦向深部竄透。或用艾條點燃慢慢熏烤,當熏至敏感點時,亦可使熱感向內深透,或向遠方傳布。如有發現這就是最佳的灸點(亦可針)。低電阻反應亦與此法相近。

二、壓痛穴在臨床上的應用

先說說壓痛穴的 歷史 源流。壓痛穴的出現和正確地應用,對臨床各科的診斷和治療均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灸針的治療作用更為重大,這在古代的許多文獻中早有記載。如《素問·繆刺論》曰:「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節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外臺》卷十九,中膂內俞條曰:「主腰痛不可悗俯……背中怏怏,引脅痛 …俠膂如痛,按之應手,灸立已。」他書不及具載。特以《資生經》壹書,對壓痛穴更特別重視,稱之為「病體最覺酸痛處」。可見壓痛穴的發現與應用,在我國醫學史上是有著悠久的 歷史 與實踐基礎的。

(壹)壓痛穴出現的規律

尋找壓痛反應,壹定要心中有數,根據壹定的規律方可伸手即得,總不能在患者身上亂摸壹通,壹般可按照下列途徑尋找。

1.遠距離反應。

(1)特定區域:不同部位的不同疾病,均可在身體的某壹區域範圍之內出現相同和類似的反應,針對其特有反應進行治療,就可收到滿意的效果。這就是第四、五、六、七、八胸椎,更以第五至七椎及其兩側尤為重要。古人的四華穴、八華穴,騎竹馬灸,灸哮喘,反胃,以及惡瘡瘰癧諸癥,都是在這壹區域內進行的。而 百病皆主之膏肓 ,也是在這壹範圍之內。由於背部的這壹區域正在心臟的後方,背為陽,心為陽中之太陽,故筆者把這壹區域稱為「 陽光普照區 」,以見其地位之重要。更由於這壹區域肌肉豐厚,地位隱蔽,安全穩妥,是化膿灸選穴的最佳處所,值得重視。

(2)相應經穴:除身體的許多疾病均可在背部督脈及膀胱經上出現反應而外,其余也基本與疾病的相應經穴相符。如 顏面病的反應經穴大都在手足陽明;側頭及耳前後病多在手足少陽、手足太陽;胸腹多在手足陽明、少陰;胸脅多在手足少陽、厥陰;其余臟腑也可大體與所屬經穴相當 。但如果按照正常的經穴體系來尋找反應穴的存在,並不能完全相符,總是存有壹定的偏差。這有幾種原因:第壹是生理上的差異,反應穴大體是以生理穴為基礎,而每個生理穴因個體差異,不可能人盡相同;第二是病理上的差異,因病變的位置、性質與種種因素的不同,其反應點也有相應的變化;第三今人所沿用的經穴位置,各家也互不壹致,不能與實際相符。故只能掌握其大體範圍,不能按圖索驥。

(3)相應部位:當某種病癥居於身體之某壹側時, 壓痛或他種反應,大多都是患側強於健側,或是只能見於患側 ,如 病變左右難分與左右對稱者、則反應多見於身之正中,亦見於左右上下肢之對稱經穴

2.近距離反應。在接近與緊鄰病處的近距離反應更為常見,臟腑的俞募大體上是與所屬臟器的高下相當,當其罹受病患時首先能在相應的俞募出現反應,如肝膽病在肝俞、膽俞與期門、日月等處能出現反應,這是近距離的,如出現在陽陵、中封等處則是遠距離的。而在膿腫周圍如出現有特殊的敏感之處,當然是近距離的,如《瘍醫大全》灸癰疽法日:「 屈指從四圍按之遇痛處是根,就是重按深入,自覺輕快,即此灸之。 」至於取遠取近、或是遠近同取,則按情況決定。

(二)壓痛穴的存在形式

壓痛穴的強弱、大小、多少和深淺,同病情的輕重有著密切的關系,有時可特別強烈,常能為患者自身所感知,或是為患者在無意中觸及。最大的能有指頭大小,最小的也能像綠豆和芝麻。最少的只能發現壹處,最多的能有五六處。最深的能在肌肉深處,必須用力按壓才能發現,最淺的只要輕觸皮膚即可被感知。疾病愈嚴重則壓痛愈多、愈大、愈淺,反之則愈少、愈小、愈深。當疾病痊愈後,反應穴也就隨之消失。癥狀已經改善或自覺痊愈者,如壓痛仍然存在,則指示有復發的可能。

(三)壓痛穴的尋找手法

壹般的均是 先行在背部 探索 為主 。令患者露出背部,雙手交叉抱肩,身體略向前傾,使肩胛骨分殲,首先進行目測,如發現有變色變形之處,即直接用手指尖對之按壓,常可壹觸即得。 常規的方法是用人指第壹節指腹(食中指均可)先沿脊柱正中、次沿脊柱兩側自上而下按壓壹次。用力徐緩均勻,以便發現淺表的反應。再自下而上細心推壓壹次,用力要稍重,以便發現皮下組織及肌肉部分的反應。按壓時切忌使指頭跳躍前進。只要上下來回壹次即可,如按壓次數太多,使患者感覺疲勞,反而不易發現 。 用力要適當,用力過大可出現假陽性反應,過小則壹些微小的深部壓痛又不易捕獲。如有發現應以壹個指頭確定,再做好標誌。如屬 對稱經穴,兩側應先後同時 探索

(四)對壓痛穴的選擇

壹種疾病可以在幾條或同壹經絡上面出現幾個壓痛穴或他種病理反應。例如面部的膿腫可以在左右手陽明經的合谷、手三裏、曲池等處,或者在陽明經的庫房、屋翳、膺窗、三裏及督脈的至陽、靈臺等處均有壓痛反應出現。這些反應有強有弱,有遠有近,是全用為好,還是單用為好,就應該區別對待。經驗證明,如在不同的或是同壹經絡上面能出現幾個壓痛穴,並不需要全部使用,原則上是 揀強的或近的先用,弱的遠的則可用可不用 。分別應用較同時應用為好。如果采用直接灸,則1 2 穴即可。 溫和灸則可以分次應用或輪用

在絕大多數病例,是能有壓痛反應出現的,但 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出現 。或者已經出現,但是由於學識和經驗的限制而未被發現時,就不應為反應穴所拘泥,而應因病取穴。如所選的經穴恰當,效果同樣良好。因此在掌握反應穴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因病選穴的法則。

(五)對壓痛穴的應用方法

當壓痛穴壹經發現與確定之後,即可采用多種方法對之施加影響與作用,如直接灸,間接灸,溫和灸,拔罐,挑割,埋藏等均可應用。老病以直接灸效果最為確實,新病則在其余諸法中任擇壹種即可。

三、對禁灸穴的認識

(壹)古人對禁針禁灸諸穴認識並不壹致

在應用艾灸或針刺時,對於孔穴位置的選擇,是壹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用之得當,功效自生,用之失當,災害立至。故《素問·刺禁論》說:“臟有要害,不可不察……從之有福,逆之有咎。”由於灸與針是兩種刺激方法,禁針者未必禁灸,禁灸者又未必禁針。故古人分別有禁針與禁灸諸穴,且非常重視,但各書所載甚不壹致。故明高武曰:“或問《素問註》,《銅人》,《明堂》,《千金》諸書,於髎穴有宜針灸,有禁針灸,刺淺刺深,艾壯多寡不同,將孰從哉!”現時有的針灸考試課題,把禁針禁灸穴列為考試內容之壹,但究以何書作為標準答案,恐怕連命題者自己也說不清。

(二)禁灸諸穴應按灸法種類分別對待

壹般地說,針害大於灸害,而灸害又因灸法的種類不同而應分別對待,決不能壹概而論。 古之所列禁灸諸穴,主要是指直接灸而言 ,與其說是「禁灸諸穴」不如說成是「禁灸諸部」更為相宜,故對於直接灸來說。壹、凡屬顏面部位,不論何穴壹概禁用;二、身體暴露部位,宜不用或少用,即須應用也應征得患者同意,特以婦女更宜審慎;三、正當關節處,最好不用,也曾見有因感染而成殘廢者;四、動脈應手處,如經渠、沖陽等穴更宜切忌;五、手足沖要之處,如手足指及手足掌心;六、身體隱匿處,如腋窩,會陰等處,灸瘡發作至為不便;七、特殊部位,如乳中、神闕等。以上主要是指在直接灸時, 由於灸瘡之位置可以產生某種後果與對生活作息產生不良影響而言 ,不必為孔穴所拘。《金針梅花詩鈔》對此有扼要說明,摘錄於下,以供參考。

針灸必須藉孔穴,宜針宜灸須分別,

諸說不同難適從,我今擇要為君說:

主病之穴有多般,擇其安者自合轍,

囿於古說亦非宜,穴失其用將湮沒。

顏面諸穴火難行,灸瘡發作瘢難滅;

腋胭肘掌灸亦難,行坐痛禁人不悅;

動脈應手慎灸針,傷其筋脈防出血;

背部多灸針略深,胸腹淺刺為妙訣;

腹部諸穴孕不宜,足之陰陽亦可識。

旁通博覽壹反三,始可仁心用仁術。

在今天隔物灸與溫和灸已經普遍應用的情況下,對於上述直接灸的禁忌範圍自然已經大大縮小,或者說七列 禁區已基本不復存在 ,決不能曾聽說過某穴禁灸,而連任何灸法都不敢對之應用,那不是因噎廢食了嗎?因此要了解某穴是否禁灸,應該首先認清灸法的種類,而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

(三)孔穴對灸與針不同的特異作用還有待 探索

何穴宜針,何穴宜灸,何病宜針,何病宜灸,雖然大體上可以說得通,但何穴宜灸禁針,何穴宜針禁灸,則所見與體會不多,文獻資料也頗缺乏。雖然《千金》曾有“至如石門,關元二穴,在帶脈下相去各壹寸之間,針關元主婦人無子,針石門則終身絕嗣。神庭壹穴在於額上,刺之則發狂,灸之則愈癲,其道幽微,豈可輕侮之載。”但也未能得到廣泛驗證。這也是灸針領域內壹個有待 探索 的奧秘,期望在這方面能有所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