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的小孩會腸套疊,便血是何種原因造成的?
媽媽們都知道,觀察寶寶的便便很重要,壹旦便便出現什麽異常,很有可能暗示寶寶身體出了問題。在寶寶的異常便便中,血便就更讓爸媽揪心了。而這個血便背後,有個很常見的“兇手”——腸套疊。
腸套疊是壹種小兒常見的臨床急癥,是由於壹部分腸管及其腸系膜套入鄰近腸腔內,導致不全或完全梗阻以及出現的壹系列癥狀。
這就像壹條軟水管,其中壹截套到另壹截裏面了,水被堵住了。當然,腸道不同於水管,不僅僅會發生堵塞,腸系膜血管受壓、腸管供血障礙還會導致腸壁瘀血、水腫、壞死,甚至會發生休克或死亡。
該病的發病年齡自3天至13歲都有可能,但發病高峰壹般在4月齡至3歲。
“兇手”的四大蹤跡破案片中,兇手作案之後,總會留下壹些蛛絲馬跡。腸套疊也不例外,也有些癥狀會暗示它的出現。
陣發性哭鬧:這往往是由腹痛引起的,寶寶可能會縮住雙腿,或用手抓腹部位置,面色蒼白,持續數分鐘或更長時間後,腹痛緩解,安靜或入睡。然而,間歇10~20分鐘又反復發作。
嘔吐:寶寶在哭鬧時伴有嘔吐,最初可能是乳汁、乳塊和食物殘渣,之後的嘔吐物可能會含有膽汁,晚期還可能吐出糞便樣液體,說明有腸管梗阻出現。
血便:這是非常重要的癥狀。最初,寶寶的大便可能正常,但之後就出現少便或無便,6~12小時之後,排出果醬樣黏液血便。
腹部包塊:醫生檢查時,往往會在寶寶的右上腹肋緣下,摸到包塊。
寶寶雖然肚子痛,很難受,卻不能清楚地表達。這個時候,爸媽務必要“察言觀色”,了解寶寶想告訴妳什麽。
那些可能的高危因素腸套疊發病原因較多,95%以上病例為特發性,可能與飲食改變、人工餵養、腺病毒感染有關。2%~5%為繼發性腸套疊,繼發於腸炎、腸壁血腫、腸重復畸形、腸息肉、腸惡性淋巴瘤、腸淋巴結腫大、急腹癥手術後、梅克爾憩室等。
在研究中,肥胖兒占腸套疊患兒76.7%,其原因是肥胖兒的血清胃泌素較正常兒明顯增高,而高血清胃泌素水平是誘發腸套疊的因素,因而可以認為肥胖是腸套疊的好發因素。
其次,人工餵養過早代替母乳餵養,代乳品種類過多,導致腸蠕動異常。由於牛乳蛋白質成分高,比人乳更能增加胃泌素的釋放,當患兒腸道無法立即適應這種食物刺激時,便會導致腸功能紊亂,繼而可引起腸套疊。
部分患兒腸套疊發病前期伴有感染,如腹瀉、上呼吸道感染等,致使腸道感染病毒後,腸管蠕動不協調或局部處於相對痙攣狀態而被套入鄰近腸管。
另外,在天氣驟變時,腸套疊發病率也增高。這是由小兒腸道發育尚未成熟,交感神經發育遲緩,自主神經系統活動失調所引起。
因此,那些肥胖的、人工餵養的小兒在天氣變化異常時,若出現無明顯誘因的腹痛、腹瀉、哭鬧,即使未見血便,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空氣灌腸通腸道當小兒診斷為腸套疊時,父母要及時配合醫生進行治療。治療常用的方法有空氣灌腸法、超聲引導下水灌腸復位法以及手術治療。
空氣灌腸法是在X線透視下對腸管註入氣體,利用氣壓原理推移套頭,並逐漸向回盲部退縮,直至完全消失;超聲引導下水灌腸復位法原理大致同前,只是將腸管註入合適水量,利用水壓進行復位。
可是部分患兒本身病情較重,且家長發現病情已較晚,甚至有超過48小時的患兒,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利用上述兩種方法進行治療較為困難,復位率較低,且發生氣腹、腸穿孔等並發癥的風險明顯增高,此時應配合醫生的治療意見,果斷采取手術復位,不可耗費時間而延誤病情。
當然,無論是空氣灌腸、超聲引導下水灌腸復位,還是手術復位,部分小兒都有腸套疊復發的可能。因此,家長發現孩子又出現陣發性哭鬧、嘔吐或煩躁不安的情況時,須提高警惕,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
感染性腹瀉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的腹瀉,有時也可能是進食不幹凈的食物引起的,主要表現為發熱、嘔吐、腹瀉、腹痛和便血。
肛裂肛裂從新生的寶寶到較大的兒童都會出現,主要是由於便秘引起的,便秘時由於大便較硬,在寶寶拉大便時損傷寶寶腸道造成的。肛裂的主要表現是寶寶不願意拉大便,拉大便時費力,疼痛;大便上面有血絲或擦屁屁的手紙上有血絲。
牛奶蛋白及大豆蛋白不耐受:這種情況壹般在嬰兒期出現,多見於吃配方奶的寶寶,有時吃母乳的寶寶在母親喝了牛奶或吃了豆類制品也會出現。主要是由於寶寶對牛奶及大豆中的蛋白不耐受引起的,表現為嘔吐、腹瀉及便血。
其它非常見的原因:炎癥性腸病,腸道息肉,腸腸套疊等。
寶寶便血應及時就醫
盡管寶寶便血大多不是什麽嚴重的疾病,但壹旦寶寶出現便血,還是應該及時帶寶寶就醫,以確診便血的原因,及時對癥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如果寶寶便血是由於便秘造成的肛裂引起的,則應該改善寶寶的便秘情況,多吃些纖維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如果是牛奶蛋白過敏引起的,建議用些水解的奶粉;如果是感染性腹瀉,治好腹瀉便血自然就好了;如果是其它疾病則應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