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壹般只有發生特大事故或者戰爭才會遷徙,歷史上大遷徙都有哪些?
1、、永嘉之亂,中原漢族南下江南。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約占劉宋人口的六分之壹。
其中蘇皖二省就占移民總數將近壹半,江蘇有些區段呈高度集中狀態,今南京以東至鎮江壹帶北方僑民甚至比當地原居民還要多。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以致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很多僑鄉。
2、安史之亂,漢民南下。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給唐王朝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為嚴重的是,此後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百年的藩鎮割據的混亂狀態,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壹次達到均衡。
從湖北荊州至湖南常德壹帶,因移民而增加戶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顯著增加,吳縣移民可能占到全縣戶口的三分之壹。由襄州沿漢水南下經郢、復至鄂,諸州戶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連移民路線都斑斑可考。
3、靖康之恥,宋室南遷。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關於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說、戲曲中都有記載。累計南下移民500萬,是最大的壹次中原漢民族南遷。
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今東南各省,甚至遠至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壹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壹帶,當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裏。這次移民活動,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客家人”族群。
4、明初洪洞大槐樹移民。
元朝時期,黃河有20多年處於決口狀態,滾滾洪流壹瀉千裏,致使中下遊大片土地淪為沼澤。老百姓東奔西逃,無處安生,不少地方人煙絕跡,屍橫遍野。村舍變為廢墟,良田淤成沙灘,所剩無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喪黃泉。明王朝建立後,不得不遷外地之民耕種無主之地。
5、湖廣填四川。
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清朝的壹次大規模的移民。‘湖廣泛指當時的湖廣省,即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根據各類考證表明,江西、福建、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
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陜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據《四川通誌》:"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據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統計,經歷過大規模戰事的四川省僅余人口9萬余人,清政府在統壹後,施行了壹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將地畝給為永業。
6、抗日戰爭時期中原兒女西北大移民。
河南人沿隴海鐵路大規模西遷是由三大歷史事件造成的:
壹是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開始大規模侵華,群眾往西安等大後方逃亡。
二是國民政府“以水代兵”, 1938年扒開黃河花園口。壹瀉千裏的的黃河水淹豫、皖、蘇3省44縣市,1250 萬人受災,死亡89萬余人。
三是 1942年的中原大饑荒再壹次激起了中原災民大規模的西遷浪潮,1942年(民國31年)河南省發生了近百年來罕見的慘絕人寰的特大災荒,米珠薪桂,餓殍載道。而當年的關中平原,則風調雨順,獲得了大豐收。
當時河南省有3000萬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災荒而死亡者,據官方統計竟達300萬之多。多災多難的中原人民輾轉洛陽,或扒火車,或步行,沿隴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後方”的。據估計,豫、皖、蘇三省***有390萬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絕大多數,背井離鄉,他們壹路乞討,遠的壹直逃到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從中原到西北,漫延著壹幅長長的餓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