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之道 -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發展歷程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漳州布袋木偶戲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

1951年5月,龍溪縣率先成立南江木偶劇團,鄭福來為團長。1953年,漳浦縣成立藝光木偶劇團,楊勝為團長。後海澄莊飯、龍溪吳長元、長泰蔡清根、漳州韓如陶等木偶藝人相繼組團。1959年3月,南江與藝光合並成立龍溪專區木偶劇團,以鄭福來、楊勝、陳南田等名藝人為骨幹,並充實漳州藝校木偶班壹批新生力量,作為藝術改革試驗點。50年代末,全區專業、半專業的布袋戲木偶劇團已達25個。“文化大革命”中,漳州地方戲劇團體全部解散,木偶劇團因取得國際殊榮而幸存。“文化大革命”後,漳州木偶戲步入新的發展時期。龍溪地區木偶劇團(現名漳州市木偶劇團)被確認為省重點劇團。漳州木偶戲的足跡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和歐、亞、澳、美洲的20多個國家與地區。漳州木偶戲先後拍攝舞臺藝術紀錄片《閩南傀儡戲》、《中國的木偶藝術》,木偶藝術片《掌中藝術》、《八仙過海》,木偶電視連續劇《嶽飛》(10集)、《黑旋風李逵》(5集),寬銀幕電影片《擒魔傳》(6集)等。1990年,全市有30多個民間職業木偶班社,從業人員400多人。著名藝人楊勝、陳南田、鄭福來、洪惠君、莊陳華、朱亞來、莊晏紅、莊飯、吳長元、楊烽等聞名遐邇。

新中國的誕生,給布袋木偶戲表演的壹代宗師楊勝呈現出壹片新的藝術天地,他更加致力於布袋木偶戲藝術的探索,進行了壹系列重大改革,奠定了當代布袋木偶戲表演的基本模式。舊時,布袋木偶表演僅局限於上半身,下半身沒有動作。楊勝為木偶穿上彩褲,配龍頭靴,模擬京劇臺步,設計了木偶的走路動作,表演更為逼真。他對舞臺、道具、操縱方面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把舞臺加寬至壹丈六尺,木偶增高至壹尺二寸。這樣壹來,既增加表演的木偶數量,表現更為廣闊的藝術場面,也容納了更多的觀眾。楊勝又改演員坐式操縱表演為立式操縱表演,這就解決了演員操縱木偶的間接傳遞表現難題,達到演員、木偶、角色三者感情和動作的壹致。

傳統的布袋木偶戲根據表演的樂調、詞調與戲路劃分,可以分為南、北兩種不同的流派,它們之間主要的區別在於音樂唱腔和表演風格上。南派盛行於泉州地區,唱的是南調,也就是傀儡調,表演上采用梨園戲做派;漳州的布袋木偶戲則歸屬與北派,唱的是北調,如昆腔、京調等,表演上采用的是京戲做派。如今,隨著布袋木偶戲的不斷發展與文化的不斷融合,南北兩派的特點也逐漸交融。

現今,隨著漳州市木偶劇團和木偶學校的蓬勃發展,漳州布袋木偶戲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漳州人提起對布袋木偶戲的普遍印象,已不再是過去搬張小板凳到廟口搭設的木制彩樓下,引頸翹首看著演員們拿著手掌般大小的布袋木偶,上演著三國演義等傳統劇目了。如今的布袋木偶戲,不僅題材更加寬廣,形式也更加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