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血常規結果說明了啥?看懂這 3 項就夠了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發燒帶孩子去看醫生,又是安撫寶寶、又是慢慢在隊伍中往前挪,好不容易才等到接診,醫生卻讓娃先去做個血常規,紮個手指。
等幾十分鐘後,機器會打印出血檢結果單(就像下面這樣)。
醫生對比血檢單,結合其他診斷後,多半會說:
「妳看這個指標變高,妳家孩子是 『病毒感染』/『細菌感染』。 」
本想多問醫生兩句,下壹個患者已經進門,妳只好拿著醫生開的醫囑去拿藥……
看著血檢單上的各種「天文符號」,不少家長都會壹臉懵,這血檢單上寫的都是啥?
「病毒感染」是什麽?很嚴重嗎?
「細菌感染」又是啥?會傳染嗎?
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壹說,孩子發燒的諸多疑問,以及血常規中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血常規
協助判斷發燒感染原因的輔助手段
孩子發燒,臨床上最常見的感染類型,是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支原體感染也有,但比較特殊)。
血常規,是醫生用來進行孩子發燒感染類型判斷的重要指標。
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
白細胞家族成員比較廣大,其中,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是主要成員之壹。
這兩類細胞長得不壹樣,功能也是大不相同。
我們先來說下「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是身體內壹道強大的病毒防線。
病毒 進入體內後,會利用自己身軀嬌小的天然優勢,狡猾地侵入在人體細胞中,進行自我繁殖,不斷地繁殖和狂歡,攻城掠地,超級囂張,直至把宿主細胞破壞。
而淋巴細胞會識別已經成為「行屍走肉」的細胞,壹旦嗅出「病毒」的氣味,就會立刻集結起來,號召更多的兄弟加入這場戰鬥。
為了徹底殺死病毒,淋巴細胞能直接把被感染的細胞殺死。
再把暴露出來的狡猾病毒清理走。
中性粒細胞,則是對付感染的壹名幹將,它的宿命死對頭是——細菌。
人體壹旦發生細菌感染,中性粒細胞就會前來應戰。
細菌不像病毒那麽嬌小靈活,不能藏身在細胞裏,只能把自己直接暴露出來。
壹旦細菌進入人體胡作非為,中性粒細胞就開始了軍備競賽,不斷擴充軍隊,和細菌戰鬥。
說到這裏,可以用課代表筆記來總結壹下:
? 如果白細胞總數增多,中性粒細胞增多,孩子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 如果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少,淋巴細胞增多,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醫生如此費勁去分辨這兩種感染是為什麽呢?
判斷感染類型,慎用抗生素
如果是 病毒感染 ,絕大多數病毒感染沒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是自愈性疾病,是不需要用藥治療的。兒童常見的普通感冒,幾乎都是病毒感染。
如果是 細菌感染 的話,中性粒細胞也有弱不抗敵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需要抗生素來幫忙了。
怎麽去分辨抗生素呢?名字中含有 西林、頭孢、黴素、硝唑、沙星 的藥物,起這些名字的絕大多數都是抗生素。
在「中性粒細胞」和細菌的戰鬥陷入僵局的時候,壹劑抗生素就是天外來兵了,但也只有在這個情況下才需要用到抗生素。
很多家長會壹看就孩子發燒感冒,就給孩子吃來壹粒抗生素「壓壹壓」,心想:寧可錯殺壹千,不能放過壹個,只要感冒了就給娃吃藥唄,省事兒又方便。
真的是這樣嗎?
要知道,抗生素對於病毒感染束手無策,壹點辦法都沒有。
如果在判斷不明的時候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 會造成對肝、腎的損害,長期或反復濫用抗生素,還會催生出壹種可怕的怪物——超級細菌。
超級細菌是指具有多重抗藥性的細菌,即使用了很多種抗生素,也無法把它們殺死。
簡單來說,感染上了超級細菌,就接近於「無藥可醫」。
最後需要說的是,以上的內容,可以幫助大家理解血常規的相關常識,理解醫生的診斷,避免擅自用藥。
但血常規結果不能作為絕對的判斷標準,只是醫生協助判斷的方法。
病毒感染也會後續合並成細菌感染,壹些特殊的病毒感染例如說手足口和皰疹性咽峽炎,血檢單中也會顯示中性粒細胞增多的情況。
對於寶寶常見 8 種病毒性傳染病:
流感
手足口病
皰疹性咽喉炎
諾如病毒感染
輪狀病毒感染
......
怎麽預防,怎麽區分、判斷?
家庭怎麽護理?
為了方便大家掌握應對方法
丁香媽媽邀請兒科醫生做了詳細總結
點擊下方二維碼,回復「25」
即可獲得兒童常見傳染病防護全攻略!
家裏有了孩子後
需要備些兒童常用藥
退燒藥準備哪種?
寶寶便秘用什麽?
藥品買回家怎麽保存?
丁香媽媽邀請臨床藥學專家
給大家詳細總結
即可收藏 「超全、超實用兒童版小藥箱」
本文審核專家
馬學梅
解放軍北部戰區總醫院副主任醫師
策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