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穹頂之下》沒有說服我
進步不壹定會產生霧霾啊。但正是在這壹點上,柴靜並沒有能夠說服我。因為這個口號
太誘人了,太理想了,太完美了,太多的人都曾經許諾過這樣的烏托邦,所以我不得不
以極為警惕的心態來接受,以極為小心的態度來看待她的論證。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當
極端的理想主義者影響國家決策時,最終會導致什麽樣的結局。
但在全片中,我所能歸納出的,無非是這樣幾條提議:首先是明確執法主體,加強環保
部職權,有法必依,對此我舉雙手雙腳贊同。但這究竟會對經濟發展造成什麽樣的影響
,並不構成論證關系。從片中我所能得到的結論,無非是眾多小鋼鐵廠如今利潤極薄,
再壹加強環保就要紛紛倒閉了,所以幹脆停止補貼,把這些落後產業淘汰,然後就能自
動升級為既不汙染環境,又能保持經濟不倒退的高級產業了。至於新的產業是否能容納
相同的就業人口,能在多久之內完成,是不是符合經濟需求,這只能靠自己想象。從歐
美的轉型歷史來看,我對此是抱有懷疑態度的,當然這又是壹個很大的話題,在此不詳
細展開。
其次,是能源轉型,這條就把我徹底驚住了。作為壹個煤多油少的國家,柴靜居然建議
中國放棄煤炭,而轉向需要嚴重依賴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但這需要多少成本呢?可行
性又如何?對此卻只字未提。當然我承認,這樣龐大的問題不可能在壹部短短的紀錄片
裏說清楚,但《穹頂之下》隨後拋出的兩個說法卻有點匪夷所思。首先是認為只要打破
“三桶油”的壟斷,石油產業就能自己進行創新,提高品質,減少成本。我在這裏不去
揣摩這是不是適應當下形勢的又壹盤“大棋”,我也不反對打破石油行業的壟斷,但我
強烈懷疑打破壟斷之後,行業就能自動創新的說法。柴靜似乎忘記了,她所反對的煤炭
行業,正好是打破壟斷,充分競爭的呀,為什麽質量越來越差,反而不見創新呢?
中國要從煤炭時代進入油氣時代?
其次,是說打破壟斷之後,我們很快就能探明更多的油氣儲量,天然氣產量很快就可以
翻番。這番聽上去頗有些大躍進氣派的言論究竟有何根據,我無從得知。但《穹》片隨
後用了英國作為論據,說英國自從1952年倫敦汙染事件之後,很快從煤炭轉型到了石油
,並從此實現了環境的改造。事實本身我不否認,但《穹》片沒有提到的是,英國雖然
在1956年通過了空氣清潔法,但直到70年代發現了北海油田之後,石油占能源的總比例
才飛速上升。而要把我國的未來能源寄托在發現壹個新的,未知的大油田或者大氣田之
上,我總覺得有些不太可靠。所以不好意思,想要說服大家接受這壹點,柴靜恐怕還得
再舉出更多的證據才行。
實際上,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用煤還是用石油,這並不對空氣汙染問題造成本質上的影
響。我國的煤電廠,其環評標準本身是極為嚴苛的,只要能夠徹底執行,並不對環境產
生大的壓力。事實上,今天在英國,煤炭占能源結構的比例反而又在逐漸上升。所以實
際地說,要想治理霧霾,並不意味著壹定要放棄煤炭。比較有效的辦法反而是關停更多
的小火電廠,留下少數易於監督管理的大電廠,實行嚴格的環保標準和監督。原則上,
這仍然是壹個成本的問題。至於《穹》片中未提到的更多清潔能源,如水電、風電、核
電、太陽能等,自然也都可以在考慮之列。
但這些仍然並沒有解決我之前的疑問,也就是《穹》片中並沒有提出可靠的證據,來證
明中國可以很快地邁入又發展經濟,又不產生汙染的階段。因此,作為壹種呼籲,我認
同柴靜的努力,她讓更多人開始關註環保問題,這當然是極好的。但對於她的觀點,我
仍然抱有懷疑的態度。作為壹個公***政策的討論,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更詳細的關於
霧霾治理的成本和收益討論,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地來權衡其中的利和弊,而不要訴諸沖
動,理所當然地把“霧霾應該不惜壹切代價治理”作為默認前提。
畢竟情感攻勢之後,理性才是實際解決問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