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之道 - 余華的生活歷程

余華的生活歷程

1960年 l歲

4月3曰中午,余華出生於浙江省立杭州醫院(現為浙江省中醫院)。父親華自治,山東人,部隊轉業後在浙江省防疫大隊工作。母親余佩文,紹興人,浙江醫院手術室護士長。余華有壹哥哥華旭。

1962年 3歲

由於父親完成了浙江醫科大學的專科學習,回到浙江嘉興市海鹽縣人民醫院任外科醫生,余華全家遂隨父親遷至海鹽。余華從此在這個江南小城開始了漫長的童年生活。

1963年 4歲

余華進入當地的縣幼兒園。對此,余華的記憶是:“我是壹個很聽話的孩子,我母親經常這樣告訴我,說我小時候不吵也不鬧,讓我幹什麽我就幹什麽,她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兒園,到了晚上她來接我時,發現我還坐在早晨她離開時坐的位置上。我獨自壹人坐在那裏,我的那些小夥伴都在壹旁玩耍。”

由於父母很忙,上班後就將余華和哥哥鎖在家中。兄弟倆惟有的樂趣便是“經常撲在窗口,看著外面的景色。”

1965年 6歲

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家庭壹樣,當哥哥脖子上掛著壹把鑰匙,背著書包上學時,余華便跟在哥哥身邊也開始了上學的生涯。“他上課時,我就在教室外壹個人玩,他放學後就帶著我回家。有幾次他讓我坐到課堂上去,和他坐在壹把椅子裏聽老師講課。”

1967年 8歲

余華在海鹽縣向陽小學上小學。同時對醫院環境越來越熟悉,“那時候,我壹放學就是去醫院,在醫院的各個角落遊來蕩去的,壹直到吃飯。……我父親當時給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從手術室裏出來時的模樣,他的胸前是斑斑的血跡,口罩掛在耳朵上,邊走過來邊脫下沾滿鮮血的手術手套。”

1971年 12歲

余華讀小學四年級,全家搬到醫院裏職工宿舍。對此,余華曾回憶到:“我家對面就是太平間,差不多隔幾個晚上我就會聽到淒慘的哭聲。那幾年裏我聽夠了哭喊的聲音,各種不同的哭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聽了不少。”

1972年 13歲

7月,余華小學畢業。此時,適逢海鹽縣圖書館重新對外開放,父親為他和哥哥辦了兩張借書證。從那時起,余華開始閱讀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他幾乎將那個時代所有的作品都讀了壹遍,包括《艷陽天》、《金光大道》、《牛田洋》、《虹南作戰史》、《新橋》、《礦山風雲》、《飛雪迎春》、《閃閃的紅星》……等等。他說,當時自己最喜歡的書是《閃閃的紅星》,然後是《礦山風雲》。

9月,余華進入海鹽中學讀書。

1973年 14歲

余華繼續在海鹽中學讀書,並漸漸迷戀上了街道上的大字報。每天放學同家的路上,他都要在那些大字報前消磨壹段時間。余華自己認為:“在大字報的時代,人的想象力被最大限度的發掘了出來,文學的壹切手段都得到了發揮,什麽虛構、誇張、比喻、諷刺……應有盡有。這是我最早接觸到的文學,在大街上,在越貼越厚的大字報前,我開始喜歡文學了。”

1974年 15歲

余華繼續在海鹽中學讀書,並在那個讀書無用論的年代,除了學工學農之外,余華和大多數學生壹樣,經常在下課鈴響時匆匆地沖進教室,或者在上課鈴響時,卻依然滿校的閑逛。有段時間,余華曾是迷上了音樂簡譜,並試圖將魯迅的《狂人日記》譜寫成音樂。“我寫下了這個世界上最長的壹首歌,而且是壹首無人能夠演奏,也無人有幸聆聽的歌。”

中學期間,余華曾擔任學校黑板報的采編工作,並常常采寫通訊報道之類的文稿。

1977年 18歲

余華中學畢業。參加**恢復的第壹次高考,落榜。

1978年 19歲

3月,由父母安排,余華進入海鹽縣武原鎮衛生院當牙科醫生。余華後來說:“我實在不喜歡牙醫工作,每天八小時的工作,壹輩子都要去看別人的口腔,這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牙醫的人生道路讓我感到壹片灰暗。"

由於武原鎮衛生院對面就是海鹽縣文化館,余華每天看到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從來不用正常上班,非常羨慕。但是,當時的文化館壹作人員都需要壹技之長,或音樂,或美術,或寫作,余華在對自己進行了壹番掂量之後,認為文學最有可能使自己進入文化館,於是開始寫作嘗試。

1979年 20歲

余華被安排到浙江寧波進修口腔科。此間,余華接觸到川端康成的作品。川端康成對余華的早期創作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他明白了小說細部敘事的魅力。“那五六年的時間我打下了壹個堅實的寫作基礎,就是對細部的關註。現在不管我小說的節奏有多快,我都不會忘了細部。”

1980年 21歲

余華繼續進行小說寫作的嘗試。據余華父母的回憶,在這壹階段,余華除上班之外,所有時間幾乎都呆在虹橋新村26號自己那間臨河的小屋中,以異常執著的精神做著文學的夢。

1981年 22歲

除了川端康成之外,余華開始慢慢地接觸其它外國作家。據余華哥哥華旭回憶,他常

常不分晝夜地與當地文學圈內的朋友們分享閱讀和寫作的快樂。

1983年 24歲

余華開始接觸馬爾克斯等拉美作家作品,並繼續小說創作。

1月,在《西湖》第l期發表短篇小說《第壹宿舍》,此系余華的處女作。同年,《西湖》第8期又發表短篇小說《“威尼斯”牙齒店》。

11月,余華欣喜地接到時任《北京文學》編委周雁如電話,赴京改稿。這次改稿之行,使余華開始了寫作歷程的重要轉折。

12月,在當時影響頗大的《青春》雜誌發表短篇小說《鴿子,鴿子》。隨後,余華借雕到夢寐以求的海鹽縣文化館。

1984年 25歲

1月,余華在《北京文學》發表短篇小說《星星》,隨後又在該刊發表《竹女》、《月亮照著妳,月亮照著我》等短篇,其中《星星》獲得當年的《北京文學》獎。

5月,在《東海》發表短篇小說《男兒有淚不輕彈》。

8月,余華正式調入海鹽縣文化館。

1985年 26歲

3月,與當時的海鹽縣文化館文秘幹部潘銀春女士結婚。

9月,余華與另壹位浙江青年作家趙銳勇壹起,歷時二十余天,沿長江兩岸進行考察。這也是余華第壹次真正意義上的出門遠行。

1986年 27歲

春天,余華與朋友在杭州逛書店,意外發現僅有的壹冊《卡夫卡小說選》,朋友先買下了。為此,余華以壹套《戰爭與和平》換取了此書。從此,“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壹下拯救了我。我把這理解成命運的壹次恩賜。”

冬天,余華赴北京兩直門的上園飯店參加《北京文學》的筆會,遇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李陀。余華將自己的新作《十八歲出門遠行》交給李陀審讀,李陀看完後說:“妳已經走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最前列了。”後來,余華承認:“李陀的這句話我壹輩子忘不了,就是他這句話使我後來越寫膽子越大。”

1987年 28歲

余華在《北京文學》發表《十八歲出門遠行》和《西北風呼嘯的中午》,同時又在《收獲》發表《四月三日事件》和《壹九八六年》,從此開始確立了自己在中國先鋒作家中的地位。

2月,余華赴北京魯迅文學院參加文學講習班的學習。7月結束,返回海鹽。

1988年 29歲

余華分別在《北京文學》和《收獲》發表《現實壹種》、《世事如煙》等重要作品。

9月,余華進入魯迅文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聯合舉辦的創作研究生班學習,期間與莫言、劉毅然等同學。

魯迅文學院讀書期間,余華開始廣泛接觸包括馬爾克斯、福克納、胡安·魯爾福等大量現代作家的經典作品,並陸續創作了壹大批先鋒式的中短篇小說。

1989年 30歲

4月,受山東電視臺邀請,與劉毅然等作家班同學數人壹起穿越西部,沿途考察了新疆、甘肅、青海和西藏等地,歷時壹個多月。暑期赴山東威海,為山東電視臺撰寫《穿越西部》專題片。

9月,在《上海文論》第5期發表重要論文《虛偽的作品》,明確地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秩序的不信任,並全面闡釋自己內心真實的藝術哲學和審美觀念。

此外,還在《鐘山》、《北京文學》、《人民文學》等雜誌分別發表了《此文獻給少女楊柳》、《往事與刑罰》、《鮮血.梅花》等壹批極具先鋒意味的中短篇小說。

年底,余華調入嘉興市文聯,為《煙雨樓》編輯。

1990年 31歲

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余華的第壹部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

不久,臺灣遠流出版公司也出版了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

除讀書之外,余華還開始了第壹部長篇《細雨與呼喊》(後改名為《在細雨中呼喊》)的寫作。

年底,余華研究生班畢業,獲文學碩士,並回嘉興繼續修改《細雨與呼喊》。

1991年 32歲

8月,與潘銀春女士離婚。

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余華的第二部小說集《偶然事件》。

在《收獲》發表了余華的第壹部長篇小說《細雨與呼喊》,後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臺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了余華小說集《世事如煙》。

1992年 33歲

與作家班同學陳虹女士結婚。余華認為,妻子陳虹對自己後來的創作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受聘為浙江文學院合同制作家,聘期約為壹年。

在《收獲》發表重要長篇小說《活著》,後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小說集《河邊的錯誤》。

臺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了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

1993年 34歲

8月,調離嘉興市文聯,並定居北京,開始職業寫作。

8月27日,兒子余海果出生。

臺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了小說集《夏季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