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有哪些特征?
(張文華)
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別名吳萸、茶辣、吳辣。為蕓香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主產貴州、廣西、湖南、雲南、四川、陜西南部及浙江等地;此外,江西、湖北、安徽、福建等地亦產。以未成熟果實入藥。果實中含吳茱萸堿、去甲基吳茱萸堿、吳茱萸喹酮堿、羥基吳茱萸堿、吳茱萸素、對羥福林、揮發油、檸檬苦素。藥理試驗有驅除腸胃氣體及抑制腸內異常發酵作用;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吳茱萸素有抗病毒作用。味辛、苦,性熱,有小毒。有溫中散寒,開郁止痛的功能。主治胃腹寒痛,惡心嘔吐,腹瀉,疝痛等病,外治濕疹、口瘡等癥。
壹、形態特征
株高3—10m,嫩株綠色,老枝赤褐色,有短柔毛,上有明顯皮孔。葉對生,為奇數羽狀復葉。小葉5—9片,橢圓形或卵圓形,頂端銳尖或漸尖,全緣或有鈍鋸齒,兩面有透明油點,被淡黃褐色柔毛,脈上更密。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單性,雌雄異株,黃白色。雄花萼片5,花瓣5,雄蕊5,子房退化為三棱形,被毛,雌花的花瓣較雄花瓣略大,子房上位,心皮5。蓇葖果,扁球形,紫紅色,有粗大腺點,每蓇葖果含種子1粒。種子卵球形,黑色有光澤(圖15—34)。
圖15—34 吳茱萸形態圖
1.花枝 2.雄花 3.雌花 4.幼果二、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氣候,陽光充足。在嚴寒多風地帶以及過於幹旱地塊,不宜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後、路旁均可種植。中性,微堿性或微酸性的土地都能生長,尤以土層深厚,較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砂質壤土為優,低窪積水的土地,不宜栽培。
三、栽培技術
(壹)品種及類型吳茱萸
同屬植物中,功能基本相同的有石虎〔E.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和少果吳茱萸〔E.rutaecarpa(Juss.)Benth.var.meionocarpa(Hand-Mazz)Huang.〕其特點是石虎小葉3—11片,葉片較窄,長橢圓形,表面幾乎無毛,沿中脈、側脈上略被短柔毛。少果吳茱萸成熟時在果序上密聚成團,呈金字塔形。
浙江吳茱萸按其收獲期,可分為“早子吳茱萸”和“晚子吳茱萸”兩種。早子吳茱萸樹皮青綠色,皮孔較疏,葉和嫩枝稍帶紅棕色,果實紅色,果粒小,結果多,產量高,在7月上旬收獲;晚子吳茱萸樹皮呈灰白色,皮孔稍密,葉和嫩枝青綠色,果粒大,結果少,果遲熟,產量較低。
(二)選地整地
吳茱萸對土壤要求不嚴,壹般壤土均可栽植。但苗床必須選土質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深翻曝曬幾日,而後碎土耙平,做1—1.3m寬的畦,畦面按15cm的行距開溝,作苗床用。
(三)繁殖方法
分根插、分蘗、枝插和種子繁殖四種。種子繁殖速度慢,生產上應用很少。
1.根插
選樹齡4—6年,長勢旺盛,根系發達的樹作母株。在2月上旬,刨開樹根周圍的土壤,切取筆桿粗的側根,截成數段,每段13—20cm,作為插穗,插入苗床溝內約10—13cm深,株距10—13cm,插後施焦泥灰,覆細土,耙平,稍加鎮壓,使畦面平整,澆少量人糞,鋪蓋稻草,並要經常保持濕潤。約壹個月左右長出新芽後,施稀人糞,以後看苗施肥,人畜糞、圈糞均可。冬季苗高達70cm,成活率在80%以上。翌春移栽,2—3年後就能開花結果,根插法簡便,繁殖快,成活率高,生長快,結果早,是產地普遍采用的繁殖方法。
2.分蘗繁殖(或稱分枝繁殖)
吳茱萸分蘗強,在母株周圍常生出許多蘗苗,在4月上旬前後可挖取分蘗苗。為促使母株多萌發蘗苗,可在12月下旬前後,距健壯母株周圍0.6m處,挖開表土,露出側根,側根每隔7—10cm用刀砍傷根皮,然後覆5—7cm的細土,再施腐熟過的廄肥或稀薄人糞尿,再覆蓋垃圾或稻草。翌年春,在傷口處就會長出幼苗,出苗後除去覆蓋的稻草,待幼苗稍大後,即可截取移栽。用此法繁殖簡便,管理省工,產量低。壹棵樹可取30株左右的蘗苗。
3.插枝繁殖
早春植株萌發前,選1—2年生健壯的枝條,剪成長20cm左右的小段,每段留2—3個芽,兩端剪成斜面,芽距兩端各為1.6cm,有利發根生長,按行距25—30cm,株距10—13cm斜插在苗床上,入土深為插條的2/3,而後覆土壓緊,註意不要倒插。澆水遮蔭,並保持土壤濕潤。春季多雨,要及時排除積水,以防引起黴爛。壹般插後1—2個月生根,4月20日後地上部芽抽生新枝,當年苗高達0.6—1m,第二年就可移栽。此法繁殖快,對母株損傷小,結果早,但成活率較低。
(四)定植
吳茱萸育苗第二年就可移栽,定植移栽時間3—4月初或11—12月間進行。移栽前,按株行距10—12m挖穴,穴直徑0.5—0.7m,深約0.5m,但要視苗根長短而定。每穴施廄肥,摻入基肥,壹穴壹苗,栽後覆土到穴深壹半時,將苗輕輕向上提壹下,使苗根理直舒展,而後覆土踏實,壹般移栽後2—3年即可開花結果,5—6年可大量結果。
(五)田間管理
1.施肥
定植後保持土壤濕潤,並及時中耕除草。早春芽萌發前,施壹次人糞尿,促使春梢生長。有條件在花蕾形成前再施壹次肥,以促進多孕蕾。開花後增施壹次磷鉀肥,在植株周圍開溝施過磷酸鈣1—1.5kg,再撒草木灰1.5—2.5kg,有利於果實增大飽滿,並可減少落果,提高產量。秋末冬初,落葉後,在根周圍施入欄肥,焦泥灰或垃圾15—20kg,培土成土丘狀,以保暖防凍。
2.整株
株高1m左右,冬初落葉後或春季芽萌發前,進行適當修剪,剪去重疊、過密枝條,保留健壯、芽苞肥大枝條,剪去頂心,促使分枝,形成壹定形狀的樹冠。同時剪去有病蟲枝條,減少病蟲的危害,剪下的病枝應及時燒掉,以免健壯枝條再受病蟲的感染。
3.間作
移栽後前幾年,植株矮小,株間空隙大,可套種花生、豆類、薯類等作物,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
4.更新
植株生長到後期,長勢漸趨衰退,產量下降,樹幹往往被蟲蛀空、折斷、枯死。此時,老樹根際已抽生幼株,故可砍去老的樹幹,適當修剪幼枝,使之成為新的植株。
(六)病蟲害及其防治
1.煤煙病
(Fumago vagans Pers.)
又名煤病。浙江於5月上旬至6月中旬發生,蚜蟲、長絨棉蚧在吳茱萸上為害時,被害處及其下部葉片,嫩梢和樹幹上就會誘發出不規則黑褐色煤狀斑,受害處似覆蓋壹層煤狀物。嚴重發病的植株,樹勢減弱,開花結果少。防治方法:參見印度蘿芙木。
2.銹病
(Coleosporium euodiae DieL.)
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黃綠色近圓形的不明顯小點。病情發展,葉背有橙黃色微突起小瘡斑(病原菌夏孢子),葉片上病斑不斷增多,以致葉片枯死。5月中旬發病,6—7月為害嚴重。時晴時雨的天氣,容易發病。防治方法:發病時噴波美0.2—0.3度石硫合劑或25%粉銹寧10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噴壹次,連噴2—3次。
3.褐天牛
〔Nadezhdiella cantori(Hope)〕
又名蛀桿蟲。幼蟲從樹桿上蛀入,蛀食木質部,形成不規則彎曲孔道,內部充滿蛀屑,每隔壹定距離開通氣排泄孔,把蛀屑排出孔外。以7—10月為害嚴重。防治方法:(1)5—7月成蟲盛發期,可行人工捕殺,在產卵裂口處,用小刀刮取卵粒及初孵幼蟲;(2)幼蟲蛀入木質部後,樹幹上有新蛀孔,可用藥棉浸80%敵敵畏原液塞入孔內或800倍液灌註,並用泥封孔,幼蟲窒息而死;(3)試用天牛腫腿蜂防治。
4.桔鳳蝶
(Papilio xuihus Linne)
幼蟲咬食幼芽、嫩葉成缺刻或孔洞。三齡後,食量增大,能將幼枝上葉片食光。壹年繁殖3—4代。以蛹附在樹枝及其它附著物上越冬,翌年3月開始發生,5—7月為害嚴重。成蟲白天活動,交尾後卵產在嫩葉上,孵化,後,幼蟲食嫩葉為害。防治方法:低齡幼蟲,可噴90%敵百蟲800倍液,每隔5—7天噴1次,續噴2次,或噴Bt乳劑300倍液,每隔10天噴1次,噴2—3次。
四、采收與加工
(壹)收獲
吳茱萸定植三年後可采收。采收時間因品種而異,早熟品種在7月上旬後開始收獲,晚熟品種在8月上旬後收獲。當果實由綠轉為橙黃色時,就可采收。在早上、有露水時采摘,這樣可減少果實脫落。采收時將果穗成串摘下,註意切不可將果枝剪下,以免影響下壹年的開花結果。健壯植株可連續結果20—30年。壹般三年生樹,每株可收幹果1—2kg,6—7年生樹可收幹果3—5kg。
(二)加工
采下果實,放陽光下曝曬,並經常翻動,曬幹後去除果柄,雜質,置竹籮或木箱內,貯藏於幹燥通風處。果實不分等級,以果實幹燥、飽滿、堅實無梗、無雜質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