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之道 - 當心!新生兒呼吸窘迫癥候群

當心!新生兒呼吸窘迫癥候群

當心!新生兒呼吸窘迫癥候群 小龍是32周的早產兒寶寶,出生後6個小時就發現有呼吸急促、鼻翼煽動及費力呼吸合並發紺的情形。經醫師評估小龍為「新生兒呼吸窘迫癥候群」,這種情況讓爸媽擔心不已,所幸經過醫療團隊緊急給予表面張力素處理及細心照顧後,小龍的狀況才逐漸恢復穩定。為什麽會這樣呢?如何防範與治療? 常發生於早產兒!

呼吸窘迫癥候群(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至今仍是新生兒照護上最常見的問題,而且也是新生兒死亡主要的原因之壹。大約占所有新生兒死亡率15?20%。根據2002?2008年的研究統計,出生小於28周的早產兒發生RDS的比率高達93%,31?33周則下降至30%左右,34?36周平均為6%,37周以上發生率則不到1%。雖然目前呼吸治療的進步已大幅減少直接因RDS而致死的比率,但是其因並發癥而導致的死亡率仍維持壹定。

發病原因

呼吸窘迫癥候群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早產兒肺泡發育不成熟,肺泡細胞無法分泌足夠的肺表面張力素,因肺泡和空氣的交界面具有表面張力,若缺乏表面張力素,肺泡就會塌陷,就像氣球吹不起來壹樣,接著引起換氣不足,而導致出生時呼吸窘迫甚至呼吸衰竭之情況!另外,血管壁因缺氧而使滲透性增加,於是血漿內容物外滲,包括蛋白質,其中纖維蛋白的沈積,使滲液形成肺透明膜,故又稱作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表面張力素的分泌隨著懷孕周數而逐漸成熟,正常的胎兒大約是到懷孕36周時才能達到足以應付體外生活的程度。所以RDS大多發生於出生周數小於32周的早產兒。

除了早產以外,另外有些會增加RDS發病率的誘因,包括:男嬰、雙胞胎的第二胎、提早選擇性的剖腹產、妊娠糖尿病或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的母親、周產期窒息、母體發生產前出血。

臨床癥狀

壹般來說,RDS在出生後4?6小時內就會發生,第2?3天最嚴重,接著就進入恢復期,通常排尿增加時意味著進入恢復期。但是若需要靠呼吸器治療或是出現並發癥時,則恢復期會延後數天甚至數星期。

呼吸窘迫癥候群臨床癥狀包括:

1.呼吸急促:快速地呼吸,通常每分鐘大於60次以上。

2.吐氣 *** 聲(grunting):當患童吐氣時會嘗試使會厭部份關閉,讓上呼吸道窄縮來保持吐氣的壓力,以維持肺泡的擴張,就會出現這種聲音,可視為RDS壹個重要的先驅癥狀。

3.鼻翼煽動、胸骨下肋間及肋下凹陷:表示費力呼吸、呼吸困難。

4.發紺:低血氧所致。

當心!新生兒呼吸窘迫癥候群 常見並發癥與後遺癥

呼吸窘迫癥候群的並發癥多發生在氧氣治療過程中,或在治療後的恢復期,包括:

1.氣漏癥候群(氣胸或縱膈腔積氣):由於肺泡壁的損傷,氣體溢至肺間質,或由於使用呼吸器時吸氣峰壓或平均氣道壓過高,引起間質性肺氣腫,氣體沿血管到縱隔腔,引起縱膈腔積氣。氣漏癥候群會使呼吸更為困難。

2.氧中毒:當吸入氧濃度過高,或供氧時間過長,可能發生氧氣中毒,以肺支氣管發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和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最常見,前者為肺本身的病變,使呼吸器不易撤除,後者表現為水晶體後視網膜增生或視網膜剝離,使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3.腦室周圍出血:因缺氧或血壓突然改變所致。

4.腎衰竭:因腎臟血流灌流量不足所致。

5.恢復期的動脈導管開放:經呼吸器機械呼吸和氧氣治療後,在恢復期約有30%會導致開放性動脈導管;早產兒動脈導管的組織未成熟,不能自發關閉,但在RDS的早期,肺血管阻力增加,血流會從肺動脈經動脈導管流至主動脈(右向左分流),至恢復期肺血管阻力下降,才出現左向右分流,使得動脈導管持續開放;然而,早產兒的心臟較小,若要多壹條血管的負擔,便很容易心臟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6.感染。

當心!新生兒呼吸窘迫癥候群 治療與照護方法

呼吸窘迫癥候群若無適當處置,往往在出生後數小時內癥狀會更惡化;若經適當治療,壹般在3?5天後會進入恢復期,而病童的呼吸狀況逐漸改善。

壹般的治療原則:

1.防止低血氧及酸血癥的發生。

2.適當的輸液治療。

3.降低代謝需求。

護理照護原則(應按早產兒加強護理):

1.將新生兒置於溫度適合的保溫箱內或輻射式紅外線保暖床上,監控患童心跳、呼吸、體溫、血壓以及血氧。

2.環境溫度需保持腹部皮膚溫度在36.5℃,可以減少氧氣的耗損,並降低表面張力素的代謝。相對濕度以50%左右為宜。

3.經常清除咽部黏液,保持呼吸道通暢。

4.註意液體進入量和營養,避免過量的靜脈輸液,可考慮采用靜脈高營養液滴註。

呼吸治療原則:

1.盡早使用持續性氣道正壓呼吸器(CPAP)。

2.盡早給予人工表面張力素,以預防肺塌陷,降低高氧傷害和肺傷害。對於嚴重的RDS病人,出生後8?12小時給予第壹劑表面張力素可改善氧化情形,大多數病人在6小時之後須再投予第二或第三劑。

當心!新生兒呼吸窘迫癥候群 如何預防?

1.預防早產:這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孕婦若有早產現象時,宜多臥床休息。

2.預估胎兒肺部成熟度:

*羊水內L/S的比值:胎兒肺部的成熟度可由產前抽羊水測量lecithin與 sphingomyelin的比例,如果超過2,表示肺部已成熟,發生RDS的機會只有1.5%。

*羊水內磷酸甘油(PG):通常在懷孕35?36 周之後才會在羊水中出現並慢慢上升,可以當成肺部成熟很好的指標。若羊水出現PG,則RDS的發生率就會大大的降低。

*產前使用類固醇:可以加速胎兒肺部的成熟,減少新生兒發生RDS、腦室內出血,也可以減少死亡率。

結語

早產兒是指懷孕周數在37周以下出生之嬰兒。在還來不及準備妥當之前,他們就必須提早面對壹連串艱辛的成長過程。當早產兒壹生下來,就必須面臨用不成熟的肺臟來呼吸,然而他們的肺部還沒有成熟,所分泌的肺部表面張力素也不足,所以肺泡無法維持擴張的狀態而很容易塌陷,造成所謂新生兒呼吸窘迫癥候群。早產兒出現的並發癥常是環環相扣的,所以在照顧時需要更加細心且面面俱到,才能減少這些並發癥的發生。因此不論是父母或醫療團隊都需長期耐心地照護這些小腳丫,陪伴這些提早報到的小仙子們壹起長大,期望在我們細心照料下,他們都能健康地成長!

李政翰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學士 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