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擊機女飛行員的訓練
2009年8月30日在華北某機場舉行更換新型飛行裝具儀式,這批新型飛行裝具,是專門為殲擊機女飛行員設計的,主要包括頭盔、面罩、抗荷服和救生衣等,是飛行員飛行訓練、作戰和遇險救生的重要防護裝備。據空軍裝備部有關部門介紹,這套飛行裝具科技含量高,安全系數大,設計人性化,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張瀟在某機場的模擬訓練機房裏壹坐下來,她那身藏青色的飛行員服裝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張瀟告訴記者,過去沒有女性專用的飛行服裝,都是和男性飛行員通用,如果從背面看去,很難分辨出性別。此次空軍機關組織專門力量,在短時間內完成設計制造,為16名殲擊機女飛行員量身打造了全新的飛行裝具,這套漂亮的服裝就是其中之壹。
服裝在設計上既借鑒了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也突出了中國空軍的特色。整體的色調為藏青色,顯得沈穩大氣,左胸別有藍白相間的空軍徽標,臂章上繪著殲擊機圖案。這套連體設計的服裝還采用了束腰設計,更能體現出女性的優美身姿。當記者詢問起穿上新裝時的感受,張瀟笑著說,頭盔感覺比過去要輕,穿著起來感覺更加舒適,口袋的設計也更加人性化,用起來很方便。 想穿上這身漂亮的女飛行員服裝絕非易事。作為中國空軍轉型建設的重要成果,這16名殲擊機女飛行員是從35萬多名應屆高中生中層層選撥出來,在近4年的時間裏,相繼經過基礎教育訓練,初教機訓練和高教機訓練,才成就了今天萬眾牽掛的“天之嬌女”。
作為戰術空軍的重要機種,殲擊機的飛行速度非常快,最大載荷在6~9個G之間,在這樣接近極限的過載狀態中操控戰機,是女飛行員們必須邁過的難關。張瀟在16名女飛行員中身體素質較好,對過載的耐受力壹直較強,卻也曾在這個問題上遭遇過巨大挑戰。在做壹個飛行特技動作時,張瀟遭遇了“黑視”現象。“我那時非常緊張,就是不停地想,我怎麽會出現黑視呢,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啊。”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張瀟蹙了蹙眉,“後來幾次都出現,我變得更加緊張,心想馬上就要畢業了,怎麽在這個時候出現這種狀況呢。”教員得知此事後,告訴她這是壹種正常現象。“可以說,幾乎每壹個特技動作飛行員,在其飛行生涯中都會經歷過這樣的現象,黑視是壹種正常的生理反應。我沒想到她(張瀟)對這個如此在意。”在壹旁的女飛行員隊隊長劉曉芳這樣說。在教員的幫助下,張瀟找到了原因:夏天訓練量特別大,天氣炎熱食欲不振,體力透支導致“黑視”出現。“那時教員就對我說,每天早早睡覺,每頓飯只要不吐就拼命吃。到後來,體力上已經恢復了,可是我還是壹直不敢做垂直的特技動作。”壹直到考試之前的最後壹次訓練,“我想這可能是我最後壹次機會嘗試,於是鼓足勇氣,做了壹個斤鬥,沒有出現黑視,於是我想再嘗試壹下難度最大的半斤鬥翻轉。”半斤鬥翻轉在飛行特技動作中載荷最大,“在做這個動作之前,我在空域裏轉了20分鐘。那時座艙裏特別安靜,教員壹句話也沒說,我知道他在等待著我自己闖過這壹關。”最後她成功地走出陰影,拿到了優秀的考核成績。 從成為壹名殲擊機女飛行員開始,這些女孩就成為媒體聚焦的對象。尤其是在受領新中國60周年國慶閱兵任務後,巨大的訓練壓力和輿論關註力度,成為女飛行員們每天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我們16個人裏,隨便拉出壹個,可能都比我們的同齡人要更加顯得沈穩。”面對記者的提問,張瀟不緊不慢地給出這樣的描述。的確,這位86年生的女孩看上去有始終有壹種不慌不忙的氣度,仿佛早已習慣了記者們的圍追堵截和鎂光燈的狂轟濫炸。“自己壹個人在生活中出點小錯,應該是無傷大雅的。可是面對妳們的鏡頭,我知道全國的觀眾的都會看見,這個時候,我代表的就是中國空軍的形象,而在準備閱兵訓練中,我們更是時刻就記著,我們將要在天安門上飛過,我們是中國軍隊甚至整個國家的形象,根本不能有任何差錯。”
年紀輕輕的她們如何扛起這樣的責任?“就是壹些很普通的辦法啊,比如我就喜歡聽聽歌,看看書,這樣能從壓力中解脫出來。”在記者的追問下,張瀟最後不好意思的說:“哈哈,就是跟很多女孩子壹樣的,早上壹起床,聽說今天要接受記者團采訪,就能聽到我們大聲的尖叫——然後就會用壹個最好的狀態來面對挑戰。”後來在采訪結束後,隊長劉曉芳這樣對記者說:“偶爾的尖叫或者其它方式,是壹種把壓力釋放出來的途徑,不過說真的,實際上這些女孩都經歷過非常艱難的挑戰,流過很多淚,吃過很多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