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
戰國時期。
藥酒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戰國醫經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就出現了對藥酒的論述,如“上古聖人作湯液醒”、“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等等。藥酒不僅具有配制、服用簡便,藥性穩定,安全有效的優點,更因為藥借酒力、酒助藥勢而充分發揮效力,提高療效。
最古的藥酒方與其他中藥方劑壹樣是沒有名稱的,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所記載的藥酒方,就沒有具體的方名。這種情況在唐代方書中仍保留不少,如《幹金要方·脾臟下》“治下痢絞痛腸滑不可差方。”《外臺秘要》卷十五的“療風痹癮疹方”等。
最早的藥酒命名,現見於先秦及漢代,如《內經》中的“雞矢醴”及《金匱要略》中的“紅藍花酒”等,多以單味藥或壹方中主藥的藥名作為藥酒名稱,這方法成為後世藥酒命名的重要方法。
產生背景
中國人對酒的研究與運用,可謂爐火燉青。自從有了酒,這杯中之物就被老祖宗們演繹出無數的精彩故事。於是,就有了武松酒後伏虎的壯舉,魯智深醉打山門的英雄氣概,劉姥姥醉臥怡紅院的千古笑談……
從釀酒、飲酒到賞酒、論酒,酒已滲透到人類的各個方面,並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酒文化。酒與醫素有不解緣,繁體“醫”字從“酉”,酉者酒也。這大概是因為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後的瓜果汁,發現了它可以治療壹些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
現代藥酒多選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據是:因為酒精濃度太低不利於中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濃度過高,有時反而使藥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藥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
對於不善於飲酒的人來說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采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質酒,但浸出時間要適當延長,或復出次數適當增加,以保證藥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制作藥酒時,通常是將中藥材浸泡在酒中,經過壹段時間後.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後即可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