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之道 - ##媒體評高血壓診斷標準之爭

##媒體評高血壓診斷標準之爭

11月13日,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制訂的《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發布,將中國成人的高血壓診斷界值由≥140/90mmHg下調至≥130/80mmHg。消息壹出,立即沖上熱搜。壹夜之間,很多人忽然成了高血壓。然而,針對熱度不減的討論,昨晚,國家衛健委出面回應。“健康中國”發布消息稱,國家對於高血壓等疾病診斷標準的制發有規範程序要求。也就是說,國家沒有對成人高血壓診斷標準進行調整。這兩天,圍繞高血壓診斷標準的討論十分熱烈,各路專家有的支持,也有的明確表示反對。

媒體評高血壓診斷標準之爭究竟是怎麽壹回事,跟隨我壹起看看吧。

紅星深度|130/80還是140/90?2億人“被高血壓”背後的“正常高值”之爭

圖據東方IC

紅星新聞記者 胡伊文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 邱添

據中華心血管病雜誌微信公眾號,11月13日,《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發布。《指南》推薦將我國成人高血壓的診斷界值由≥140/90mmHg下調為≥130/80 mmHg。該《指南》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聯合制訂。相關消息經媒體報道後,引發廣泛關註。

11月15日,國家衛健委則發布消息稱,目前國家未對成人高血壓診斷標準進行調整。由專業機構、行業學協會、個人等自行發布的指南、***識等,為專家的研究成果,不作為國家疾病診斷標準。

紅星新聞記者發現,目前,《指南》在《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的網絡預發表鏈接已經失效。上述微信公眾號消息指出,《指南》將於11月24日在《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22年11期正式發表。

標準改變影響幾何?《指南》表示,全國調查數據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中,SBP(收縮壓)130~139 mmHg和/或DBP(舒張壓)80~89 mmHg的人群占比達23.2%,預計總人數近2.43億,且該血壓範圍人群主要為18~54歲的中青年。《指南》還表示,根據最新國際指南推薦的降壓藥物治療啟動標準,在我國35歲及以上成人中,SBP130~139 mmHg和/或DBP80~89 mmHg的人群有22.7%需要進行降壓藥物治療,預計總人數為3990萬。

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教授、主任醫師陳慧了解過這份《指南》制定的情況,在《指南》發布後,她也曾與《指南》發起人和首席專家、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教授蔡軍交流過。她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指南》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臨床《指南》修改牽扯面廣,國家衛健委做出回應很有必要。有研究顯示,強化降壓對人體有好處,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有好處,所以希望關註正常高值的群體。

但是,陳慧認為,修改高血壓標準稍微激進了壹點,可能會在執行過程中走樣,導致服藥人數翻倍,增加個人和國家醫保負擔。她認為,應該回歸到對正常高值人群加強生活方式幹預。

診斷標準的分歧

國際上早有不同聲音

國家衛健委指出,關於高血壓診斷標準,2005年、2010年、2017年國家衛生行政部門發布的宣傳教育要點、防治指南、臨床路徑等均明確:成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非同日3次血壓超過140/90mmHg。

據第壹財經:目前,未參加前述《指南》制訂的中國高血壓聯盟、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高血壓分會、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高血壓分會、國家衛健委高血壓診療研究重點實驗室、上海高血壓研究所已經聯合向國家衛健委提交聲明,闡述相關立場,並給出相關建議。

紅星新聞記者註意到,2010年發布的防治指南為《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該指南的最新版為2018年修訂,作者為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高血壓聯盟(中國)、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高血壓分會、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高血壓分會。兩版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北京高血壓聯盟研究所所長、世界高血壓聯盟前主席劉力生領銜。

從國內外相關指南來說,世界衛生組織1977年提出≥160/95mmHg的標準,1997年改為≥140/90mmHg,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並沿用至今。

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協會(AHA)高血壓指南率先將高血壓診斷標準降低到≥130/80 mmHg。但是跟進這壹標準的機構和學協會極少。美國糖尿病學會就壹直堅持≥140/90 mmHg的診斷標準。2018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歐洲高血壓學會(ESH)的高血壓管理指南、2020年國際高血壓學會(ISH)的《國際高血壓實踐指南》均維持≥140/90mmHg的診斷標準。

2022年5月,中國臺灣心臟病學會和臺灣高血壓學會聯合發表的《2022年臺灣高血壓指南》,把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下調至130/80mmHg。中國臺北榮民總醫院教授江晨恩教授曾在壹場對此的兩岸學術研討會上指出,隨著相關的研究不斷深入,國際上在設定高血壓方面也出現了差異,不同學術組織在降壓目標有所不同,大體分為積極降壓、傳統降壓以及消極降壓三派。

《指南》制訂組專家、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郭藝芳則在個人微信公眾號發文表示,不同學者之間、不同學術機構之間存在不同的學術觀點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次標準下調,正方或反方都有理由與依據,但其出發點與根本動機卻是壹致的,就是更好的管控血壓,最大程度地降低高血壓對我國居民生命健康的危害。

血壓處於130-139/80-89 mmHg者是壹個非常值得關註的人群。郭藝芳認為,《指南》引起的爭議,讓普通民眾關註自己的血壓健康,關心自己可能是病人,就是件好事。“如果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去自覺主動的少吃多動減體重、戒煙限酒少吃鹽、生活規律少熬夜、精神放松足睡眠。”

正常高值的定義

血壓不是單壹、不變的數值

不過,並不是低於診斷標準就代表血壓正常。國際上普遍把正常血壓定義為

國際上壹般只推薦對於SBP130~139mmHg的高危者啟動降壓藥物治療。而《指南》的另壹重大調整在於,推薦對血壓130-139mmHg/80-89mmHg範圍合並0-2個心血管危險因素者,生活方式幹預3-6個月後血壓仍不達標的,立即啟動降壓藥物治療。

陳慧解釋,人的血壓本身就不是壹個單壹、不變的數值。目前使用的140/90mmHg,也是人群調查的結果。這個數值適用於大多數人,但對於壹些個體來說,達到了也未必就可以真正確診為高血壓。

陳慧認為,醫生首先要加強130/80mmHg到140/90mmHg之間這類正常高值人群的教育,通過生活方式幹預,看是否可以逆轉,過去的指南也強調這壹點。

“任何壹級高血壓,首先是非藥物治療,健康生活方式不能達標再考慮藥物治療,這是高血壓治療的壹個原則。但如果這個指南中130/80mmHg成為標準,藥企就會借此宣揚高於該標準的人都來服藥。這會導致服藥人數會大批增加,個人和國家醫保都承受壓力。”陳慧說。

標準調整的爭議

不僅考慮臨床研究,還要考慮國情

對於標準下調的依據,《指南》推薦意見說明引用多項國內外研究表示,基於觀察性研究證據,危害存在;基於臨床試驗證據,幹預有效。但是隨即學界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北京高血壓聯盟研究所所長、世界高血壓聯盟前主席劉力生近期表示,沒有高質量的證據指出,血壓在130~139mmHg/80~89mmHg範圍內,藥物治療會取得明顯收益。

中國高血壓聯盟主席、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教授王繼光在接受第壹財經記者采訪時也指出,到目前為止,國內外沒有任何壹項發表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證實,對血壓130-139/80-89mmHg的非高危患者進行藥物降壓可以取得獲益,也沒有研究證實對這部分人進行藥物治療的安全性。王繼光表示,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不僅不適合我國的國情,而且反而可能會對血壓非高危者導致嚴重的健康危害。

對於美國ACC/AHA2017高血壓指南的調整,國際上也壹直爭議不斷。例如,《英國醫學雜誌》(BMJ)2018年刊發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與美國耶魯大學合作研究認為,若使用美國高血壓指南新定義,中美衛生系統都將不堪重負,難以為繼。

陳慧解釋,美國將高血壓指南中的標準降低到130/80mmHg,主要是因為美國有大量肥胖人群,影響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已經很難控制。為了更好使血壓達標,減少心腦腎並發癥,美國的高血壓標準低於其他國家。同時這與美國的醫療資源相對更好也有關系。但是,這個標準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顯得過於激進,絕大多數國家都在使用140/90mmHg的標準。

從成本效益來看,發布會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教授趙冬介紹,血壓水平在130~139 mmHg和/或80~89 mmHg的人群多為中青年,下調診斷標準體現了防線前移、加強初始預防的理念,否則我們將錯過減少高血壓導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關鍵時機。針對血壓130~139/80~89mmHg人群開展生活方式幹預以及非藥物治療無效時啟動降壓藥物治療就是減少高血壓不良後果的重要窗口期。高血壓診斷標準的下調雖然可能造成前期用於治療費用的增加(基於目前國家醫保和藥品集中采購政策,這種增加是完全在可負擔範圍之內的),但長期看來未來用於嚴重並發癥治療的高額費用有望大幅度下降,總體是符合成本效益的。

記者暫未註意到《指南》給出衛生經濟學評估證據的依據文章或具體測算過程。

陳慧說,中國與美國國情不同,中國的肥胖人群沒有美國那麽多,正常高值人群可以采用非藥物治療。同時中國的醫療資源相對不足,醫保負擔能力有限。“臨床《指南》的制定不僅要考慮臨床研究,還要考慮到國情,比如國家醫療的承受能力,國民的健康水平等。”

藥企股價壹度大漲

背後是否有利益推動?

壹份醫學指南的制訂需要邀請各方面、各科室的專家。根據《指南》全文,指南制訂工作組成員除了心血管領域的臨床醫師、專家,還包括腎臟病科、內分泌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精神心理科、流行病學、護理學、臨床藥學、衛生經濟學等領域專家以及患者代表。紅星新聞記者註意到,外審組專家有4名政策制定者。

《指南》發起人蔡軍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高血壓診斷界值的下調經50位全國心血管領域頂級專家壹致投票通過。據經濟觀察網,指南制訂委員會壹位核心成員也表示,“絕大部分專家投票都是很支持的”。

紅星新聞記者從相關人士處獲悉,這份《指南》發布前後,在國內心血管領域舉行過相關討論和座談。

11月14日星期壹股市開盤,華海藥業、人福醫藥、潤都股份等高血壓藥物板塊企業股價應聲大幅上漲。對此,有網友提出藥企利益推動的質疑。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資金來源方面,《指南》表示制訂所需資金來源於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與控制局項目(T2021-ZC02)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項目(2021-I2M-1-007)。資金主要用於支付勞務、資料、差旅和會務費用,指南推薦意見未受資助影響。

利益沖突方面,《指南》表示,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經濟觀察網采訪的上述指南制訂委員會核心成員也表示,《指南》用的全部是自有項目的科研經費,“沒有拿過藥企壹分錢”。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高血壓診斷標準陷入爭議,管理好血壓有多重要?

11月13日,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制訂的《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發布,將中國成人的高血壓診斷界值由≥140/90mmHg下調至≥130/80mmHg。消息壹出,立即沖上熱搜。壹夜之間,很多人忽然成了高血壓。

然而,針對熱度不減的討論,昨晚,國家衛健委出面回應。“健康中國”發布消息稱,國家對於高血壓等疾病診斷標準的制發有規範程序要求。由專業機構、行業學協會、個人等自行發布的指南、***識等,為專家的研究成果,不作為國家疾病診斷標準。也就是說,國家沒有對成人高血壓診斷標準進行調整。

高血壓標準之爭

這兩天,圍繞高血壓診斷標準的討論十分熱烈,各路專家有的支持,也有的明確表示反對。根據《醫師報》報道,中國高血壓聯盟原主席劉力生教授表示,在130-139/80-89 mmHg中低危心血管風險成年人群中,降壓藥物治療不僅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反而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此外,采用130/80 mmHg作為高血壓的診斷切點,將不可避免地對我國社會和醫療保障體系帶來重大沖擊。

11月15日,中國高血壓聯盟主席、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所長王繼光教授也在接受第壹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不僅不適合中國的國情,而且反而可能會對血壓非高危者導致嚴重的健康危害。

昨天,國家衛健委的文章說,2005年、2010年、2017年國家衛生行政部門發布的宣傳教育要點、防治指南、臨床路徑等均明確:成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非同日3次血壓超過140/90mmHg。

上海市胸科醫院心內科主任何奔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按照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的診斷標準,2012至2015年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者人數約為 2.45億。如此龐大的基數,但我國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51.6%、45.8% 和16.8%,總體仍處於較低水平。

而根據全國調查數據,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中,130-139/80-89 mmHg的人群預計總人數近2.45億。如果調整高血壓診斷界值,高血壓病人的數量幾乎翻了壹倍。患者人數的急劇增加將不可避免地對我國社會和醫療保障體系帶來重大影響。

何奔教授認為,高血壓治療的目標就是降低它帶來的臨床後果。而血壓是連續曲線,血壓增高的程度與並發癥呈正相關。而高血壓高危人群是指明確診斷的高血壓病史伴10年心血管風險,包括腦出血、缺血性卒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腎衰等臨床合並癥,經評估風險超過10%。因此,對於血壓合適控制的強調是再怎麽都不過分的。但要找到合適的“切點”;就是既不左也不右,這是很難的,所站的立場不壹樣,就會產生爭論。從臨床醫生的角度,經常會看到病人有嚴重高血壓自己根本不知道,治療率、控制率也很低,服藥依從性很差等問題,這讓我們需要更加重視高血壓防控。

77歲患者蔣先生,高血壓病史10年,目前血壓為180/106mmHg,伴高血脂、糖尿病。冠脈造影冠狀動脈輕度狹窄,心臟超聲提示:左心房明顯擴大,室間隔增厚,左心室收縮功能明顯減退,左室射血分數為45%。何奔說,該患者長期高血壓,控制欠佳,導致心臟結構和功能也發生改變,且伴有高血脂,糖尿病,屬於心血管高危患者。何奔叮囑患者低鹽飲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註意休息,同時給予藥物治療。“像這樣的高血壓患者,在血壓控制欠佳時,還需要調整治療方案,通過多藥聯合治療並改善心衰;同時,降糖降脂也需要跟上。”何奔說,這樣的高危患者在家也要每天自測及監測血壓,定期復診,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預防並發癥發生。

改指南會產生什麽影響?

何奔教授認為,高血壓的防治,最重要的就是關口前移,對患者進行早期診斷、早期幹預,有效減緩疾病的進展,減少心、腦、腎等臨床並發癥的發生。

上海市胸科醫院心內科高血壓與康復亞專科主任邵琴也表示,參照指南,更多人可能會開始盡早關註自己的血壓,盡早發現高血壓,及時就診,早期加強管理,以防疾病的進展。而醫生也會更關註此部分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危險因素,以便早期幹預。

當然,對於血壓130-139/80-89mmHg的患者,也就是本次指南修訂中的“有爭議人群”,此部分人群如沒有明確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可先進行3~6個月的生活方式幹預,而不是馬上就吃降壓藥。

患者小劉23歲,總是頭暈胸悶,運動或情緒激動時尤其明顯。由於心電圖和心臟超聲檢查均未發現異常,而診室血壓為138/88mmHg。通過詢問病史,醫生發現該小夥因工作壓力大,近幾個月經常通宵熬夜,且夜間暴飲暴食,並經常失眠,也無運動習慣。雖然按照現行診斷標準,小劉還不是“高血壓患者”,但他的癥狀已經為他的健康敲響了警鐘,醫生叮囑其先改善生活方式,調整壓力,註意休息,清淡飲食,適當運動,包括每次30~60分鐘的中等或高強度有氧運動,每周5~7天;每周2~3次抗阻訓練等。3個月後復查,小劉的血壓降至121/74mmHg,頭暈胸悶癥狀得到很大改善。

期待更多人關註自身血壓

隨著新版高血壓指南的更新,這兩天來醫院咨詢的患者也相應增多。更有不少市民在電商平臺下單,購買了血壓計,正式開始關註全家人的血壓。

患者小王恰好血壓處於130/80mmHg,但是沒什麽不舒服,他不知是否要吃藥。邵琴說,這類患者應充分評估,是否伴有臨床合並癥,是否有超過3個心血管危險因素等。如果評判下來是非高危患者,可從生活方式幹預入手。“其實,無論是低危或高危患者,所有高血壓患者均應進行生活方式幹預,如飲食、運動、減壓、減重、戒煙限酒等;對於高危患者,建議立即啟動降壓藥物治療。而對於非高危患者,可先進行3~6個月的生活方式幹預,效果不好時可考慮啟動降壓藥物治療。”邵琴說。

總之,預防和控制高血壓是遏制心腦血管疾病流行的核心策略之壹。何奔教授坦言,國內高血壓患者中,老年人群體仍是主角,醫生會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和臨床經驗,給予患者最適合的幹預方案。從另壹個角度講,借此機會,可呼籲更多人群引起重視,更早地關註自己的血壓,通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把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下去,這才是醫生患者都希望看到的結局。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