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和樂劇的區別
壹、性質不同
1、歌劇(Opera),是用聲樂和器樂表現劇情的戲劇作品,是音樂與詩歌、戲劇表演、舞蹈、舞臺美術、服裝等結合為壹體的綜合性藝術體裁。
2、樂劇(Musikdrama),是德國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創作的戲劇、詩歌、音樂、美術高度融合的歌劇題材,最早在其著作《歌劇與戲劇》中提及,但這壹術語是其後繼者、評論者和學者們使用的。
二、起源不同
1、歌劇:16世紀末,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壹批熱衷於文藝復興、古希臘與古羅馬文學藝術的專家學者,在研究發掘和重創古希臘悲劇詩歌的古老方法上,加入創意,將詩歌、音樂和戲劇結合起來,嘗試創作了壹些生動的音樂戲劇藝術小品,並在壹些場合進行演出,孕育了近代歌劇的雛形。
2、樂劇:1849年秋天,瓦格納到達瑞士的蘇黎世,開始了流亡生活。此間,瓦格納先後發表了《藝術和革命》(1849年)、《未來的藝術作品》(1849年)、《歌劇與戲劇》(1851年)。
這些著作反映了他在費爾巴哈、巴枯寧、叔本華、尼采等不同社會哲學觀點影響下,世界觀和藝術觀的形成過程,特別是對歌劇改革提出了重要意見,形成了他的樂劇觀。
擴展資料
體裁影響
1、舞臺設計的註重
瓦格納十分註重歌劇的舞臺設計,其對威爾第、普契尼等作曲家的歌劇創作有較大影響。例如,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中作者為了使戲劇得到連續性,在分曲結構的基礎上融入了整體“場景設計”;
《阿依達》中威爾第將聲樂與樂隊的融合達到了整體藝術的統壹,這些都表現了瓦格納樂劇的“整體藝術”的效果。
2、“主導動機”的影響
瓦格納的主導動機,被威爾第、普契尼等人在創作上繼承。例如,《阿依達》中為了達到音樂戲劇的目的,威爾第將“主導動機”與意大利前輩作曲家的長處相結合,從而突出了歌唱的旋律等。
3、傳統和聲體系的瓦解
瓦格納的代表作《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問世,使傳統和聲開始瓦解。這部樂劇不僅增強了表現力,還大量使用了半音、不協和音,從而使調性重疊,甚至出現復調性的效果;尤其是半音化體系的形成,把歐洲大小調體系推向了崩潰的邊緣,並對後世勛伯格的無調性手法做了鋪墊。
百度百科——歌劇
百度百科——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