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痛十法
賀普仁(1926--2015)是我國當之無愧的針灸大師,擁有“天下第壹針”的美譽。他畢生研究針灸學,創立針灸三通法。本文總結了他的“針灸治痛十法”,如下:
1. 祛風止痛
特點:凡致病具有善動不居、輕揚開泄等特性的外邪,稱為風邪。風邪致病,易襲陽位,風性疏散,易傷肌表,榮衛失調,發為疼痛。
治則:治宜疏風散邪,調和營衛。
選穴:風池、風府、風市。
穴解:風池可祛風解表,風府祛風清腦,風市祛風通絡止痛。此方以治外風為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處,痛不定處。表現為外風引起的有汗、脈緩、頭疼、腰痛、四肢關節痛等都可應用。
2. 散寒止痛
特點:寒為陰邪,寒性收引,易傷皮毛,腠理收縮,經絡不暢,發為疼痛。
治則:散寒通絡,行氣止痛。
選穴:大椎、後溪、昆侖。
穴解:大椎是督脈與手足三陽之會,可助陽散寒。後溪為八脈交會穴,通督脈。昆侖穴屬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夾脊循背,寒邪傷人,首犯太陽,故取昆侖。三穴相配,宣散寒邪,行氣止痛。
3. 祛濕止痛
特點:濕性粘膩,容易阻滯氣機,阻在上者見頭暈;阻在軀幹則胸悶、腹脹;流註四肢則脹痛。
治則:祛濕消腫,通絡止痛。
選穴:中脘、足三裏、三陰交。
穴解:中脘、三陰交可祛濕健脾,足三裏升清降濁,消腫祛濕。三穴相配,行氣健脾、祛濕消腫、通絡止痛。
4. 行氣止痛
特點:古有形傷腫,氣傷痛之說,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此處氣滯多見於肝氣郁結和憂思氣結。
治則:疏肝行氣,通絡止痛。
選穴:肝俞、期門、陽陵泉。
穴解:肝俞、期門為俞募配穴法,可疏肝理氣止痛。陽陵泉是膽經之合穴,合治內府,舒肝利膽。三穴配合可用於胸脅疼痛、胃氣痛、四肢走註疼痛。
5. 活血止痛
特點:若跌打損傷或氣機阻滯可見血瘀阻絡,脈絡不通則發為疼痛,瘀血疼痛特點為刺痛,痛處不移,晝輕夜重。
治則: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選穴:尺澤、委中、膈俞。
穴解:瘀血疼痛,多用放血法,上肢及上半身瘀阻,多用尺澤放血,下肢及下半身瘀阻,多用委中放血。而膈俞為血之會穴,善於活血化瘀。三穴***用活血化瘀,臨床可根據瘀阻的位置,再配合阿是穴。
6. 溫中止痛
特點:多見於寒阻中焦,或寒邪直中,或寒從內生,阻滯中焦,常見脘腹疼痛、胃脘痛、腹痛、痛經等。
治則: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選穴:中脘、氣海、脾俞。
穴解:多用灸法。中脘、氣海艾灸或溫針灸,可溫中下二焦,散寒行氣止痛,脾俞針灸並用,溫運脾陽,散寒行氣,通絡止痛。
7. 消導止痛
特點:多見於食滯中焦或食停腸胃,臨床可見腹脹、脘腹疼痛、噯腐吞酸、便秘等癥。
治則:消食導滯,通腹止痛。
選穴:中脘、天樞、足三裏。
穴解:中脘可調中焦脾胃,天樞可通腸,足三裏可升可降,通胃腑以下行,促進胃腸蠕動,諸穴合用,食積可行,疼痛可解。
8. 養血止痛
特點:外傷出血或手術出血或產後失血,筋脈失養,不榮則痛,特點為隱痛,痛無定處。
治則:養血榮筋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陽陵泉。
穴解:肝藏血,肝俞調肝血以養筋;脾統血,脾俞益脾而增氣血生化之源。陽陵泉為筋之會穴,可舒筋利關節而止痛。諸穴常配合局部阿是穴。
9. 清熱止痛
特點: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凡臨床見如的紅、腫、熱、痛的炎性疼痛,多為火邪熱盛造成的肌膚腫脹,血行不暢,則見疼痛。
治則:清臟腑熱止痛。
選穴:十宣、大陵、豐隆。
穴解:十宣放血瀉臟腑熱,豐隆從陽明以瀉六腑熱,諸穴合用,熱去腫消,經通痛止。
10. 補腎止痛
特點:肝腎虧損,腎主骨,肝主筋,則見筋骨疼痛,再加寒邪外襲,則易疼痛加重。
治則:補肝腎強筋骨,通絡止痛。
選穴:肝俞、腎俞、太溪、大杼。
穴解:精血虧損,筋骨失養,則常見腰膝疼痛。肝腎虧虛,則常見失眠、心悸、耳鳴、頭暈、脈沈細弦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