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說——腎俞穴可治療、強壯腎氣、記憶力下降、眼睛幹澀、耳鳴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位置:在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穴性:滋養肝腎、補腎壯陽、聰耳明目、利水通淋
主治:1.泌尿、生殖系統病癥;2.頭面、五官病癥;3.其他病癥;4.各種腰痛;5.腎經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變腎俞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該穴與腎臟相應,為腎的背俞穴,故名。
壹、定位取法
腎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致與第12肋骨下緣或肚臍相平。故臨床上可以借助第12肋骨下緣或肚臍來確定本穴的定位。
二、治療作用
穴性:滋養肝腎、補腎壯陽、聰耳明目、利水通淋。
腎俞是全身要穴之壹,主治範圍:
1.泌尿、生殖系統病癥:遺尿,尿閉,小便頻數,小便不利,(腎盂)腎炎,水腫,腎結石,泌尿系絞痛,尿血,腎下垂,遺精,陽痿,月不調,痛經,帶下,不孕,性功能障礙,前列腺病。
本穴所治的上述病癥,絕大多數屬於虛證,應以灸法補虛為主。中醫學認為"腎無實",說的是壹個人隨著歲月的推移、年齡的增長、生活的操勞、結婚、性生活、生兒育女……從父母親身上獲取的精血、腎陰、腎陽即"先天之本"都在不斷地消耗。後天之本可以通過飲食不斷地得到補充,但是爹媽給我們的精血是有限的,逐漸虧虛,就會出現壹系列老化征象,諸如頭昏眼花、耳鳴耳聾、健忘多語、須發變白或脫落、牙齒松動或脫落、彎腰駝背、反應遲鈍、行動遲緩、肢體震顫,甚至癡呆等虛弱之象。所以,中醫臨床上腎的病理變化是以虛證為主的,較少見到實證,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實證。像極少數性欲特別旺盛、亢進的人,就是屬於腎的種實證。
2.頭面、五官病癥:頭暈、目眩、近視、夜盲、視物昏花、耳鳴、耳、虛火牙痛、咽幹喉燥、聲音嘶啞、失音等。
上述頭面、五官病癥,如頭暈、目眩、近視、夜盲、視物昏花、耳鳴、耳聾多為腎精不足,不能充養腦髓所致,應該用按摩、灸療、拔罐補虛;而虛火牙痛、咽幹喉燥、聲音嘶啞、失音,則是由於腎水虧虛,不足以滋潤濡養五官諸竅,應該以指壓、按摩、皮膚針叩刺為主。因屬陰虛火征象,故不宜用灸法。
3.其他病癥:神經衰弱,腎虛咳喘、動則尤甚,五更泄,糖尿病,腎虛腰痛,腰肌勞損,骨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骶痛,腰膝酸軟,小兒腦癱等。
神經衰弱多為心腎不交型,以難以入眠、多夢易醒為主癥。最好能配用心俞、神門(掌面腕橫紋小指側凹陷處)、太溪(足內踝下凹陷處)、三陰交(足內踝高點上3寸)等穴,按摩、皮膚針輕叩、灸法、拔火罐均可。
腎虛咳喘、動則尤甚,因在腎不納氣、虛陽上浮。調理治療應該配合肺俞、膻中、關元、氣海、足三裏等穴,按摩、艾灸,以補腎納氣、止咳平喘。
五更 腹泄是 壹種病在腸道、因在腎虛的病變,單純治胃腸道難以奏效,壹定要以治腎為主。宜用腎俞穴配關元、氣海、足三裏等穴,而且應該用熱性按摩、灸法、拔火罐等溫補腎陽,才是根治之法。
糖尿病與腎相關的屬於"三消證"之"下消",以多尿為主癥。治療當配用胰俞(第8胸椎下旁開1.5寸)、照海、湧泉等穴,以指壓、皮膚針叩刺為主,不宜施灸。
4. 各種腰痛:中醫學認為:"腰為腎之府",意思是說,腰就是腎的"家"。所以,腰痛必須取腎俞穴來調理治療。尤其是腎陽虛腰痛、腰酸、喜歡熱敷、喜歡輕輕地捶按,伴有耳鳴、膝關節酸軟無力、四肢怕冷發涼者,配合關元或氣海穴、三陰交(足內踝高點上3寸)、足三裏等穴,輕手法按摩、拔火罐10分鐘,艾灸或艾灸器溫灸20~30分鐘,每日1~2次。
5. 腎經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變:如下肢內側後緣紅腫、疼痛、抽搐、麻木、萎軟無力、癱瘓、肌肉萎縮等。
三、操作方法
此穴同脾俞,指壓、按摩、艾灸、拔罐、皮膚針叩刺或皮膚滾針滾刺等各種刺激方法都可以酌情選用,而且還是壹個主張多用灸法的穴位。因腎為"先天之本",其病癥多虛,虛則補之,灸能補益腎氣,助其腎精充盈、促進性欲、強壯筋骨、消除疲勞、強身健體、益壽延年。而且,指壓、按摩、拔罐、皮膚針叩刺或皮膚滾針滾刺的力度也應輕中度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