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之道 - 肉圓的來歷

肉圓的來歷

肉圓是在北鬥地區的寺廟擔任文筆成生的範萬居先生所創。當時臺灣發生了嚴重水災,範萬居是在廟裏面當打手,專替神明打人,神明降駕指示,將地瓜浸濕,壓成團後揉成團狀,加上花菜,並未包皮,再做成粿仔的形狀煮熟給災民食用賑災,是北鬥肉圓的雛形。

第二代範媽意把肉加進去粿仔裏,用手把粿仔從碗挖出來、捏成形,於是肉圓上可以清楚看到手指的痕跡,手指頭的形狀也就成了北鬥肉圓的特色。傳到了第3代範龍生,用地瓜粉跟在來米漿做皮,把高麗菜改成竹筍,包上赤肉做餡,奠定了北鬥肉圓最後的範本。

鼎盛時期,北鬥有20多家肉圓店,幾乎都是師出自範家。臺灣第壹顆肉圓原來是由此而生。北鬥肉圓後來又流傳到臺灣各地,也產生了各地不同用料與做法的特色肉圓。

擴展資料:

最有名的是發源地彰化(彰化、北鬥、員林)肉圓,其余的有新竹肉圓、臺中肉圓、南投(水裏、埔裏)肉圓、臺南肉圓、高雄肉圓、屏東肉圓、紅糟肉圓等等。

肉圓的名稱在臺灣也有地區差異,像是有的地方會把肉圓叫做“肉丸”。在鹿港,肉圓則是被稱為“肉回”,常以臺語發音,回字念音國臺語相同,這是由於肉圓的組成是由肉圓皮包著裏面的肉塊,形狀很像“回”這個字而來;

此外,肉圓起鍋時,調理者會用叉子把肉圓上的油撥回油鍋,因此得名。

百度百科-肉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