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現場的屍體,真的死於車禍嗎
在法醫趕來之前,警方初步認為這是壹起交通事故,司機因駕駛不慎或者超速導致車輛失控,在急轉彎處翻倒下路基。然而,法醫檢查發現,死者的多處損傷都沒有生活反應(即在生前受到損傷後產生的反應,比如血腫等),而且從死者體內提取的血液中檢測到了大量的毒鼠強,於是否定了警方原先的案件思路。這說明,這並不是壹起簡單的交通事故,車內人員在車禍發生時已經死亡。
車內人員在車禍中的損傷特征
隨著社會的發展,汽車已經不再稀少,而機動車和行人的違法違章所導致的交通事故也逐漸增多。然而,壹些犯罪者利用交通事故多發,且現場十分混亂的特點,試圖借助交通事故掩蓋自己殺人的罪行。在美劇《犯罪心理》第4季第4集中,壹名連環殺手的慣用手法(Modus operandi)就是折磨受害者後偽裝車禍。不過,這些伎倆並不能騙過法醫的眼睛。
在各種交通事故中,小型客車副駕駛位置的乘客傷亡最多,其次為駕駛員和後排乘客,而大型客車前排乘客的損傷多於後排。當事故發生時,人體與機動車內的各種部件碰撞,形成不同特征的損傷。根據這些特征性的損傷,可以大致判斷事故發生時人體在車內的位置。
擋風玻璃碰撞傷:
當機動車前方發生碰撞時,駕駛員及副駕駛位置的乘客以腳為軸心,在沒有安全氣囊和安全帶保護的情況下,臀部擡起,身體向前傾,頭面部撞擊擋風玻璃或擋風玻璃框,造成頭部和面部的擦傷、挫傷、挫裂創,或伴有顱骨骨折及大腦額頂部、顳部的腦組織挫傷。
揮鞭樣損傷:
在機動車發生碰撞的瞬間,車輛做急劇加速(追尾碰撞)或減速(正面碰撞)運動。駕駛員及副駕駛位置的乘客由於安全帶的作用,身體相對於車輛保持靜止,而頭部在慣性的作用下發生急劇的加速或者減速運動,頸部過度前屈及後伸,容易造成頸椎骨折,或伴有脊髓的損傷。
揮鞭樣損傷。圖片來自:A.D.A.M.
方向盤損傷:
當機動車發生正面碰撞時,駕駛員在沒有安全氣囊和安全帶保護的情況下,以腳為軸心,臀部擡起,身體向前傾,胸部與方向盤發生碰撞,形成胸部皮膚上同方向盤形態壹致的擦傷伴皮下出血,嚴重者可伴有胸骨骨折、多發性肋骨骨折,以及肺、心臟和主動脈的挫傷或破裂。
車內人員損傷示意圖:擋風玻璃損傷、方向盤損傷以及四肢的反射性損傷。圖片來自:西安交大法醫精品課程。
四肢的反射性損傷:
碰撞事故發生的瞬間,駕駛員本能地雙手緊握方向盤,右腳緊踩剎車踏板,雙上肢和雙下肢用力伸直以支撐住身體。這樣的緊急避險動作使得碰撞的沖擊力得以沿四肢向軀幹傳導,分別形成手腕、尺骨和橈骨下端的骨折,肩關節脫位、踝關節骨折、跟腱斷裂等損傷。同時,右腳滑落並嵌入到油門和剎車踏板之間,可以形成右腳皮膚的挫裂傷。由於身體在碰撞發生時前移,膝蓋同儀表盤下方碰撞,可以形成膝關節表面皮膚擦傷、挫傷,髕骨骨折、膝關節韌帶斷裂、關節腔出血、股骨下端骨折;沖擊力沿大腿向上傳遞,形成股骨頭脫位、股骨頭骨折,或伴有骨盆損傷。
安全帶損傷:
機動車發生正面碰撞的瞬間,駕駛員及副駕駛位置的乘客身體向前移動,瞬時壓迫安全帶,形成與安全帶形狀相同的皮膚擦傷、皮下出血,嚴重者因安全帶壓迫和內部臟器的移位而導致肝、脾、腸破裂,以及腸系膜撕裂和血管損傷。
後排乘客的損傷:
後排乘客及無安全帶保護的副駕駛位置乘客在機動車發生正面碰撞時,身體向前移動,雙腿向外分開,身體碰撞前排座椅,多形成以股骨頭脫位為特征的分腿性損傷。後排乘客頭部撞擊前排座椅,可以形成擦傷、挫傷及挫裂創,或伴有顱骨骨折及額頂部、顳部腦組織挫傷。此外,後排乘客的腳嵌入前排座椅的下方,腿部向外旋轉,可以形成踝關節骨折。
車門擠壓傷,駕駛員及車內乘客被拋出車外形成摔跌傷,異物穿刺傷等。
損傷無法偽裝
在交通事故發生後,車內人員的損傷往往具備以上這些特征。這些損傷多不規則,損傷部位廣泛,是單次巨大暴力作用的結果。同時,這些損傷無法人為地模仿或偽裝。所以,當兇手將已經死亡的受害者置於車內,再讓汽車從斜坡滑落偽造交通事故時,很有可能會出現生活反應不明顯,屍體姿勢不自然等異常情況。
由於受害者並非死於交通事故,所以在屍體上壹定會出現其他導致死亡的屍體癥狀,比如中毒、窒息,以及抵抗傷、勒頸、捆綁等車輛部位無法造成的損傷。因此,在判斷死亡方式時,必須根據這些特征來分析車內人員損傷的形成機制,以明確損傷的發生同車禍的關系,並推斷人員在車內的位置。
此外,現場的剎車痕跡,以及車輛制動設備的完整性同樣可以幫助調查人員還原現場情況,來判斷死者的死亡原因與死亡方式。
交通事故的損傷是案件事實最忠實的反映,這些損傷的特征是任何其他暴力手段都無法形成的,也是無法人為模仿的,這對法醫判斷事件的性質,區分交通事故死亡與其他暴力死亡,辨別他殺後偽裝車禍有著重要的意義。
p.s.題圖是華盛頓州立大學(WSU)的同學們在進行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