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初中了太單純甚至很幼稚怎麽辦
如何成功的和孩子溝通
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被允許表達意見,不僅僅是談可接受的、安全的話題,而且要允許討論、爭論。這對孩子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建立孩子良好的自我形象、自信心,讓他知道壹個小孩說的話和做的事都不是無關緊要的。就社交談話而言.他可以體會到小孩子的權利是什麽,社會允許的限度又是什麽。
孩子再長大壹些,就會質疑妳的判斷,挑戰妳的邏輯,無畏於提出相反的觀點,並且不發脾氣地進入真正的成人式討論。在孩子改換角色,進入社會之前,讓她在充滿愛心的家庭中安全而保險地學習這壹切非常重要。
妳必須先於任何壹位老師讓孩子明白:能夠自己思考是有益的。但不要因此而獎勵正確的回答,懲罰錯誤的回答。好的父母親並不急於在孩子壹犯錯誤的時候就指出並糾正他們。如果妳這麽做,孩子自我檢查和自我糾錯的能力就得不到充分的發展,他也無法獲得充分的自信。
成年人喜歡有禮貌地反駁別人,這同樣適用於父母與孩子間的任何交往。妳可以用這些方法幫助妳的孩子形成看法,強化邏輯,教給他如何真正地、自信地發問。妳可以允許妳的兒子在友好的氣氛中闡明他的想法,反駁妳的觀點。好的父母親會為孩子智力和自信的成長感到自豪,並且不懼怕孩子的異議。
讓孩子養成“如果……”的思考習慣是件好事,這樣她才能在同壹時刻考慮幾種不同的選擇。當孩子沖動地建議壹項不太合適的舉動時,制止她,讓她考慮壹下如果那麽做會發生什麽,讓她自己找出原因,為什麽那樣做不合適。這樣,當妳不在身邊或是周圍沒有人幫忙的時候,她就會三思而後行。
所有這些都鼓勵妳的孩子要預先多作思考,因此,要勉勵孩子不要自我滿足,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判斷力和交際能力。克制下意識的欲望的能力標誌著情感的成熟。
與孩子溝通的幾點建議
現在壹些家長很難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溝通,這樣就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來了解孩子的思想脈搏,指導孩子健康成長.甚至有些家長抱怨說,他簡直把該想的辦法都想盡了,也用遍了,但收效甚微.可是家長們往往忽略了妳的許多辦法是否適合孩子的"胃口,"他對妳的辦法有多大興趣,是不是觸摸到他們的興奮點.
那麽,家長怎樣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溝通呢.筆者有幾條建議不防壹試.即從"四個替代"入手.
壹.以肯定和賞識替代否定和貶低,增強孩子的自信.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點,那怕是壹點滴長處家長都要給以明確的肯定,特別是再客人面前適時肯定孩子的長處,會給孩子增取面子.那怕是壹點滴優點都要抱以賞識的態度,因為優點會在賞識中膨脹而放大.對孩子在學習和生活當中暫時的落伍不能過早的否定,因為努力當中不言敗,人們常說的看誰能笑到最後不無這方面的道理.更不能因壹些小小的失利而貶低孩子的能力,因為孩子生活和學習的路還很長,不能把孩子向上的沖動遏殺在幼嫩的年令.
二.以表揚和鼓勵替代批評和斥責.呵護孩子的自尊.
無論在生活和學習當中,孩子不管是有意或無意那怕是壹點微小的進步,都要及時的給以表揚,家長不防感謝孩子的進步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享受,這樣會增加孩子的自重感和責任感,他會更加再接再厲.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要鼓勵孩子勇敢的面對並設法克服,不能逃避,必要時可征求孩子的意見是否需要自己的幫助,對於孩子的錯誤家長要勇於承擔責任,不能壹味的批評孩子,因為孩子壹生下來是沒有錯誤的,後天的錯誤與我們家長不無關系.這樣做既能保主孩子的自尊,也替孩子做了遮護.孩子可能會在心三.以支持和引導替代訓導和堵塞,培養孩子自主意識.
許多家長往往以年長和經驗豐富自居,喜歡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來強塑孩子,很少顧及孩子的自我感受.實踐證明,這樣不但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反而抹殺了孩子的自主意識,阻礙了孩子自主能力的提升,同時會增加家長對孩子的失望感,無形中加深了兩代人之間的思想鴻溝,因此,不防用站在孩子背後的支持替代站在孩子面前的訓導,對孩子的壹些不良行為以科學引導替代強行堵塞,給孩子廣泛的自主和自由發展權.充分拓展孩子的思維空間和行為空間.對孩子的壹些不良行為和意識只能心平氣和的站在孩子的立場分析其危害和後果,使孩子在充分認識的前提下自願修正和規範自己的行為和意識.在孩子沒有充分認識的情況下,強行堵塞只能適得其反.
四.以關註和熱情替代放任和冷漠,使孩子能夠自覺自侓.
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還是頑掠,都要以及大的熱情與以關註.放任不亜於對孩子的放棄.冷漠只能把孩子推向更遠.因為未成年人有著及大的可塑性.孩子如果覺得連自己的父母親都對自己失去信心,那他自己有可能更加沮喪.這個時侯的孩子為了尋求精神上的寄托,很有可能柀社會上的壹些壞人和壞孩子鉆空子,那是非常危險的.實際上優秀的孩子不管在學校'在社會.還是在家庭都已受到了足夠的關註,而暫時落伍的孩子在學校受到的更多的是冷漠和批評,在社會上也柀人看低,實際上他們才是最需要關註的孩子,所以,家長必須以及大的熱情千方百計的彌補孩子這種精神上的渴望.全方位的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點燃孩子自信的種子和努力的希望,培養孩子自覺自律的習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