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之道 - 妳們對「欲望」有甚麽看法?試抒己見。

妳們對「欲望」有甚麽看法?試抒己見。

依佛法講 : 人因為有「我執」,從而就出現貪欲 (欲望),衍生各種煩惱,例如「八苦」 : 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等苦。 欲愛,包含了對異性的欲,對親人的愛,對好友的情,對所有自認為屬於「我」所擁有壹切的黏著,乃至於對自己的生命之愛。然而,它們都有著***同的根源,那就是理智、觀念上的執著──認為生命中,有壹個實實在在的核心,不會被改變,就像基本元素性質壹樣的真正我(真我),在主控著,這就是佛教典籍裏,常說的「我執」──對「真我」的執著。 欲愛(欲望),它總帶著想要得更多,要得更久的沖動,所以它會讓人們:因為得不到而渴求,因為擁有而怕失去。壹旦失去了,輕者舍不得,覺得好可惜,重者恐怕就會憂悲惱苦,覺得痛不欲生了。欲愛,在所有生命的苦迫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摩訶男!有五欲功德,可愛、可念、歡喜,欲相應而使人樂:謂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母***子諍,子***母諍,父子、兄弟、姊妹、親族展轉***諍,王王***諍,梵誌梵誌***諍,居士居士***諍,民民***諍,國國***諍,是謂現法苦陰。 摩訶男!我知欲無樂,有無量苦患……』(中·壹OO)(苦陰經) ※五欲功德,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官,感受到所喜歡的色、聲、香、味、觸(觸覺),而令人眾生歡喜、愛樂的。 為了要滿足這樣的欲望,人與人之間,便經常發生著數不清的摩擦:從個人、家族、乃至於國家,造成了人生無窮的苦難。只有知道欲的真相,不被欲沖昏了頭(不為欲所覆),舍得拋棄五欲之樂,才不會常被煩惱所糾纏,而得到內心最高的寧靜(無上息)。 怨憎、恩愛,此二法由愛興,由愛生,由愛成,由愛起。 當學除其愛,不令使生。(增·壹七四) 若愛生時,便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中·二壹六)(愛生經) 四十二章經中,佛說:『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壹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就是說, *** 於眾欲望中為害最烈,故曰其大無外。賴有壹者,言此最烈之欲,幸賴惟有壹種,若尚有他欲望同於 *** 者,則無能為道,為道、即為出離生死之道。 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疑永盡,壹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雜·四八九) ※ 能永遠離開貪、嗔、疑、煩惱的苦迫,就是佛陀講的解脫;就是涅槃了。

參考: 《阿含經隨身剪輯》節錄自 莊春江居士編著

提起「欲望」,相信大家會聯想到經濟學,因為經濟學最基本的命題,就是人有無限欲望,而資源有限。正因這樣,我們才需要經濟學來研究怎分配資源,怎憑少少成本而獲得多多收入。 當人有欲望,他就有生存目標。欲望愈多(或叫願望、理想、心願),就愈有生命動力。我們暫且不批判某人的欲望只重名利,某人則是為人類謀幸福,總言之欲望是生命的基本動力。 哲學是思考人生的問題,不單是為何要存在,還思考甚麽叫存在。所以,欲望是與哲學有莫大關系的。 欲望可分為: 壹、生理的。主要是飲食和 *** 。 二、社會的。為人所愛,愛人,附屬於團體──包括家庭,從事與其他人類似的工作,及社交生活。 三、自然的。與現實協調,增強能力、並得到發揮。 四、情緒的。免遭批評、能克服困難、可獲得 *** 、消除緊張、避免出乖露醜、及與異 *** 往。 欲望若得不到滿足,又找不到其他代用品,會出現無目的行為,或喪失理智。目標之前若果橫著障礙無法越過,來自身後的壓力又無法擺脫,又不能另立目標取代,卒之,會陷入壹籌莫展的困境。 欲望得不到滿足,產生的後果不易立刻糾正,例如在四野無人的地方見到性感美女,便可能產生欲念,這時,要停止生理欲望是極困難的。又例如,孩子見到可樂,便嚷著口渴。實情當然不是真的口渴,是因為他想飲可樂,才產生口渴借口;嚷多幾句,可能會真的口渴──因為嚷得口渴了。這時也很難制止孩子飲可樂的欲望。 欲望產生後,既然難以制止,欲免惹麻煩──例如犯 *** 罪,便應該在平時大量供應、滿足欲望。像市場供求定律。 如上例之對美女動心和想飲可樂。 先說第壹例,容易對美女動心,仍由於平時性饑餓造成。性是人的第壹本能,必須獲得充份滿足。未婚者想滿足性需要,召妓、引誘女朋友上床、或自瀆,都是辦法。但話說回頭,對性需要表現強烈的人畢竟少數。所以,我這麽說,相信不致令所有男士立刻行動吧!何況,這方面還有很強烈的道德觀念在規範著呢! 至於小朋友見到可樂會口渴,不問而知仍是平時被限制飲汽水,導至他在適當場合──例如遊樂場──就「很想飲可樂」。 關於小朋友的零食及汽水的「欲望」,在中國香港這麽富裕的社會,本來不成問題,卻由於父母的「愛護」,變成頭號大問題。衍生的煩惱,已不限於與孩子爭拗,且嚴重影響孩子健康──禁止吃零食飲汽水,會令孩子適應力薄弱、稍為濫食便肚痛生病。當孩子仍在父母視線內,問題尚不嚴重,當孩子能自由外出,壹朝面對久被禁制的美食,能不飲個痛快食個飽? 結果不問而知;父母的長期限制壹朝喪,還帶給孩子無法隨意飲食的後遺癥。為了避免孩子「餓」零食汽水,應該毫無限制地任飲任食。妳可能以為我是為了順著上文的脈路,才故意這樣講。非也,廿年來,我家百份之壹百實行「汽水零食供應充足」的任飲任食措施。承上天關照,孩子從來少病少痛、健康正常。因此,他們對汽水零食視為等閑,從不放在心上,從未試過見到可樂便口渴;因為唔憂無得飲也! 由於欲望受阻,人的內心會產生緊張,情緒變得煩躁不安。能進行抑制、或能合理解決,做到不感情用事的話,稱為「有抑制能力」。抑制能力因人的性格及年齡而異。性格寬容而有耐心者,很少會產生因欲望受阻而出現不滿情緒,即使產生了不滿情緒,也能受到疏通。這類人,大都較有成就。神經質的人,忍耐力相當低,很難適應環境。 當欲望無法得到滿足,「適應」是變通辦法之壹。 欲望受阻不是任何人都能夠預防和避免的。退而求其次,只好進行不合情理、盲目的、情緒化的忍耐及適應。但如果老是忍耐及適應,並形成極端狀況,會演變成異常情緒。 除了小孩子無可奈何地被迫適應之外,成年人多數為形勢所迫。有些為了掩飾沮喪和失敗,有些是為了隱瞞真相。也有些屬於自我調節的適應,這類適應有多種形式。 防範性適應 這不是避開欲望,反而是積極克服由欲望造成的障礙,設法從其他方面滿足欲望,最後求得安定。反應如下: A:引人註目。這是最簡單的防範。譬如說,小孩子經常發脾氣或耍弄小聰明,欺侮弱者,在學校故意向老師提問題,或打架偷竊,務求引起父母師長註意。通過這些行為,來防範父母或老師的漠視。 B:文飾作用。為了對缺點或失敗辯護,舉出有利於自己的理由。因為老老實實承認失敗,生怕自尊心受傷害。 C:投射作用。這是文飾作用的另壹類型,把劣行為推給他人。此外,因難於啟齒的欲望﹝如 *** 和名譽等﹞感到不安,就想擺脫這種心境,並把此種欲望歸咎他人。 又當壹個人在隱忍支配的欲望時,對於其他人的命令,會神經過敏地反抗。當內心深處潛伏著犯罪傾向和不良動機時,對於他人犯罪行為就特別註意。這些便是投射作用。即是說,通過諉過他人來抑制自己的欲望,以獲得自己安心。 D:認同作用。認為自己與受人尊敬的人相似,便是認同。例如,孩子模仿父母和教師的行為,令自己變得高大起來,即屬於此種作用。 E:自居作用。這與認同作用類似,即把他人的態度變成自己的態度,使兩者保持壹致。例如,為家族、球隊和學校的榮譽或幸福而高興,為其失敗而悲哀。由於害怕失去體面,便會使自己的行為與集體道德保持壹致,或者使自己的言行與掌權者保持壹致,以保持地位﹝中國香港的「愛國者」最擅於這壹套﹞。 F:補償作用。當欲望不能得到滿足,通過滿足容易滿足的需求進行補償,以消除緊張心理。例如女友不肯造愛,轉而召妓以滿足欲望。 虛榮、賣弄學問和裝腔作勢等,也是補償作用的體現。當孩子在成績不好而被同學老師瞧不起時,上遊戲課時,會拼命發揮體力,以博取贊賞。經常受強霸同學欺負的學生,對更弱小的同學擺威風。越窮困越註意衣著,學業欠佳的學生傾向標奇立異等,都是補償作用的體現。 G:升華作用。這種作用發生在替代目標比原定目標更高的場合。例如, *** 受到抑制而轉向跳舞、聽音樂、散步或參加宗教活動;攻擊性傾向受到抑制而熱衷於體育活動等。 H:轉移作用。也是代替作用。例如,孩子失去媽媽後,會在姐姐和女教師身上尋求母愛;把哥哥的憤怒,發泄到弟妹身上等。這種作用,也稱為轉向作用。 轉向作用除了對人,也會對物;為討好情人發展到喜愛情人所有的物品;沒有子女的夫妻,特別喜歡小動物;孩子憎恨父母,往往會轉而虐待動物等。 I:反向作用。也是轉移作用。為了防止「不想被人知的心態」暴露出來,便采取相反態度。這種作用具有積極預防意義。例如,後母對丈夫前妻子女的憎惡壹旦受到壓抑,反而會過度疼愛他們;丈夫對妻子的敵意變形後,反而會寶貝起妻子來;對上司的憎恨和反抗,反過來會以俯首貼耳的形式表現出來。此外,人們壹旦壓抑了「可能遭到非難的預測」後,反而會采取令人贊賞的態度。 當欲望沒有得到解決,也沒法適應,緊張便依然存在,因此會為無能而感到苦惱。例如,由於長期無法追到女友,因而刻意避開女性。 無論因什麽原因逃避,逃避的結果只會加深自卑,變得更加退縮,最後陷入自我封閉的狀態。結果,會變得耽於空想,漸漸與現實脫節。幼兒時期經常受到嚴厲處罰,便會在決定較重大的行動時感到忐忑不安,逃避念頭便會伴隨左右,最終形成退縮性格。逃避形式有多種: A:隔離。斷絕與人來往,躲藏在個人小天地,以此逃避現實壓力。這是通常所說的自閉癥。 B:拒絕。欲望受到極度壓抑時,有些人會采取消極反抗;拒絕;不僅拒絕與現實接觸,而且抗拒別人的關心、要求及指示。 C:遁入空想﹝不是空門﹞。遁入空想是把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欲望,在空想中加以滿足,從而減輕心理緊張。空想的程度如果很嚴重,並形成習慣、或將空想與現實等同起來的話,人便開始脫離現實。 D:壓抑。禁止滿足欲望,欲望不但不會消失,還會加強欲望的渴求,結果出現壓抑情緒。光靠壓抑不可能消除欲望。持續性的欲望雖然無浮上面,可是依然殘留著。壓抑弄得不好,不但不能消除欲望的「害處」,還會衍生新毛病;抑郁癥,甚至敷生致命疾病。 如果人在嚴格的性教育中成長,那麽他會害怕 *** 沖動,對於 *** 產生羞恥感,甚至對性的聯想也感到不安。此外,對於與年齡不相稱的性行為也會感到恥辱,並加以抑制。壓抑是由於感到恐懼、恥辱和犯罪感而產生的制止意識。當這種意識逐漸成為習慣,會變成無意識壓抑。對於內心不安的過度抑制,往往會使人出現病態,對於 *** 的抑制,往往會引起各種神經癥,如性情特別暴躁、弧僻、或不近人情等。

參考: .geocities/wah1230/life/page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