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文言文虛詞?
、考點導航 文言虛詞是指那些詞匯意義比較抽象,絕大部分不表示明確含義,卻能組織實詞完成句子的詞類。相對文言實詞來說,文言虛詞的意義壹般都不很實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側重於語法功能。近幾年來,對文言虛詞的考查較為穩定,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同壹個虛詞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和意義。 例如“之”:①輟耕之壟上 之:作動詞,去,往。 ②悵恨久之 之:音節助詞,無義。 ③天下順之 之:作代詞,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 之: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⑤悍吏之來吾鄉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2、多個虛詞在不同語境中表示相同意義 例如:依照例句,寫三個表示“都、全”之意的詞語。 皆: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鹹: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具:問所從來,具答之。 並: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3、區別某個虛詞古今義的細微差別。 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無條件連詞。 可以壹戰。可以:可以憑借。今義:壹個詞。 其實味不同。其實:它的果實。今義:壹個詞。4、辨析文言虛詞的用法功能。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等。如是代詞要明確它所指代內容,副詞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連詞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種關系,助詞要區別它屬於結構助詞還是語氣助詞等等。二、復習方法1、掌握常用虛詞“之、其、而、於、然、以、乃”等的壹般用法。 掌握虛詞運用的規律,重視壹詞多義的現象是準備文言虛詞應試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規律才能心中有數。在復習時,對某些虛詞有哪幾種用法,學習過哪些例句都應爛熟於心,因此要積累常見虛詞的不同用法,同學們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虛詞的積累情況,在每種用法後再補充壹個例句,以便記得更紮實,理解得更透徹。(1)乃 ①連詞,“於是,就”,如“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 (《樂羊子妻》)“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②副詞,“才”,如“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狼》) ③副詞,“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桃花源記》) ④動詞,表判斷,“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涉世家》) ⑤代詞,“妳,妳的”,如“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2)之 ①代詞,如《<論語>十則》中“學而時習之”代“學習的知識”;《桃花源記》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代“這”,“問所從來,具答之”代“他們(指源中人)”,“聞之,欣然規往”代“這件事”;《捕蛇者說》中“君將哀而生之乎?”代“我”。 ②“之”,結構助詞,用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句子或詞組,充當了全句子的壹個成分,不譯,如“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學》) ③音節助詞,起補充音節作用,不譯。如“悵恨久之”。 (《陳涉世家》) ④動詞,“至,往”,如“吾欲之南海”。(《為學》) ⑤副詞,“這麽”,如“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勸學》) ⑥賓語前置的標誌,無實義,如“何陋之有?”(《陋室銘》)(3)於 ①介詞,表處所,“在”,如“其壹犬坐於前”。(《狼》) ②表對象,“對”,如“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表比較,“比”,如“賢於材人遠矣”。(《傷仲永》) ④介詞,“從”,如“受地於先王”。 (《唐雎不辱使命》) ⑤介詞,“由於”,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⑥介詞,“給”,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4)也 ①“也”,表疑問語氣,“呢”,如“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論語》) ②“也”,語氣助詞,表陳述,不譯,如“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辯日》) ③“也”,語氣詞,表肯定,不譯,如“而日中時遠也”。 (《兩小兒辯日》) ④語氣助詞,表判斷,無義,如“菊,花之隱逸者也”。 (《愛蓮說》)(5)以 ①介詞,“把”,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扁鵲見蔡桓公》) ②介詞,因此,如“臣是以無請也”。 (《扁鵲見蔡桓公》) ③目的連詞,“來”,如“以光先帝遺德”。 (《出師表》) ④結果連詞,“以致”,如“以塞忠諫之路也”。 (《出師表》) ⑤假設連詞,“如果”,如“以嚙人,無愈之者”。 (《捕蛇者說》) ⑥介詞,“根據,憑”,如“以我酌油知之”。 (《賣油翁》) ⑦動詞,“認為”,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遠”。 (《兩小兒辯日》) ⑧介詞,“按照”,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⑨通假字,“以”通“已”,如“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6)為 ①表動作,相當於動詞“做,作為”,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扁鵲見蔡桓公》) ②表判斷,相當於“是”,如“此不為近者大而遠者小乎”。 (《兩小兒辯日》) ③有時與“何”等字連用表語氣,如“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公輸》) ④表示所向,相當於“對”,如“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⑤表原因,相當於“因為”,如“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⑥特殊用法,與“謂”相同,如“宋所為無稚兔鮒者也”。 (《公輸》) ⑦與“所”連用,表被動,如“其印為余群從所得”。 (《活板》)(7)乎 ①語氣助詞,表反問,“嗎”,如“不亦樂乎! ”(《論語》) ②語氣助詞,表感嘆,可譯為“啊”,如“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孫權勸學》) ③語氣助詞,表疑問,可譯為“嗎”,如“達於漢陰,可乎?”(《愚公移山》) ④語氣助詞,表推測,如“茲若人之儔乎? ”(《五柳先生傳》)(8)而 ①連詞,表順接,如“環而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連詞,表修飾,“可計日而待也”。 (《出師表》) ③表順接連詞,如“而瀉出於兩峰間者”。 (《醉翁亭記》) ④連詞,表並列,如“黑質而白章”。 (《捕蛇者說》) ⑤表轉折,如“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9)則 ①連詞“就”,如“學而不思則罔”。 (《論語》) ②連詞,“卻”,如“及日中則如盤盂”。 (《兩小兒辯日》) ③連詞,“那麽”,如“然則何為使子”。 (《晏子故事兩篇》)(10)者 ①代詞,“……的人”,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 ②語氣助詞,組成“……者……也”式,表判斷,如“陳涉者,陽城人也”。 (《陳涉世家》) ③用在主語後面,表判斷,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④用於詞尾,“……的樣子”,如“覺無異能者”。 (《黔之驢》)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1)其 ①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當於“他”、“他們”、“他們的”、“那個”等意,有時還可以作“其中”講。代二僧,如“其壹貧”。(《為學》)代“兩狼”,如“恐前後受其敵”。 (《狼》)代“其中的”,如“其壹犬坐於前”。 (《狼》)指示代詞,“那”,如“問其故”。 (《兩小兒辯日》)人稱代詞,“他們”,如“擇其善者而從之”。 (《論語》)代詞,“這裏”,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桃花源記》)代詞,“他們的”,如“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桃花源記》)代詞,“他的”,如“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記》)代詞,“他”,如“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桃花源記》) ②語氣助詞,“剛剛”,如“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說》) ③加強反詰語氣,如“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測,副詞,加強反問,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12)若 ①代詞,“妳,妳們,妳們的”。如“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 ②動詞“如,像”,如“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記》) ③假設連詞,“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 (《活板》) (13)雖 ①連詞,“即使”,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 ②連詞,“雖然”,與現代漢語不同,表示“雖然如此”,如“神龜雖壽”。 (《龜雖壽》)(14)焉 ①語氣助詞,表反問等語氣,如“萬鐘於我何加焉”。 (《魚我所欲也》) ②代詞,“它”,如“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捕蛇者說》) ③疑問代詞,“哪裏”,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詞,相當於“於之”,“在那裏”,如“懼有伏焉”。 (《曹劌論戰》)(15)然 ①用於形容詞詞尾,表修飾,“……的樣子”,如“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②代詞,“這樣”,如“父利其然也”。 (《傷仲永》) ③連詞,“可是”,如“然往來視之”。 (《黔之驢》) ④“對,正確”,如“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2、通過比較分析,從文言文句子的語法結構入手,體會文言虛詞的用法功能。 理解虛詞的語法功能,可以從分析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入手解決問題,我舉“以”的例子來說明,當“以”後跟有名詞或代詞(或邏輯上如此,句子中省略了),並***同組成了壹個短語,那麽此處的“以”都應看作介詞,再結合語言環境,從“把”“用”“拿”“因為”“憑借”等義項中選擇壹個解釋就可以了,當“以”連接兩個動詞,則“以”應視為連詞了;若連接壹個分句,放在後壹分句的句首,“以”就應看作是引出結果或目的連接,解釋為“以致”或“……為了……”“用來”等。又如“而”可以從句中所處位置(如用在主謂之間表假設)和前後分句的關系來確定它的用法。據此看來,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應是理解文言虛詞的好方法。 總之,我們在紮實全面復習的基礎上有計劃、有重點地把握,進行全面歸納,提升方法,找出規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解答這類題目時,壹定要細心區別,或通過替代法,或通過比較法,把適合的解釋放到整句的翻譯中,選出其中恰當的選項,自然就能準確地解釋文言文虛詞了。三、典例剖析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線詞語的含義或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解析: 這道題也是考查“壹詞多義”,考查的能力點是實詞、虛詞兼而有之。實詞壹詞多義的情況壹般是詞性的不同、用法的不同或壹個詞的幾個意思不同。如本題A項中“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遠”是形容詞,“遙遠”的意思;“親賢臣,遠小人”中的“遠”是動詞,“遠離”的意思。B項中“然則何時而樂耶”中的“樂”是動詞,“快樂”的意思;“山水之樂”的“樂”是名詞,“樂趣”的意思。D項中“或異二者之為”中的“者”是代詞,可譯為“的人”,“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中的“者”雖是代詞,但用法與前不同,放在主語後,引出判斷。只有C項中的兩個“之”都是助詞,都可譯為“的”。答案:C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解析: 此題旨在考查對常見文言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的理解。文言虛詞是構成文言文句子不可缺少的成分。文言虛詞數量雖然比實詞少,但用法靈活、使用頻率高,在古漢語的發展中變化大。學習過程中,對於課文中常出現的“之、其、而、以、於”等文言虛詞常見用法要歸類整理,尋找規律,抓住重點,理解掌握。本題中涉及到的四個虛詞都屬於常見常考的虛詞。A項中的“其”字,壹是表示揣測、反詰語氣,另壹是代詞,“它”的意思。B項中的“且”,壹是“姑且”的意思,另壹是“將要”的意思,D項中的“之”,壹是“的”的意思,另壹是“到”的意思。惟有C項中的兩個“而”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轉折的連詞,可譯為“可是”。答案:C3、下面句中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組是( )解析: A中“其”分別為代詞“那”和表示反詰語氣的語氣詞。B中“以”分別為介詞“把”和連詞“來”。C中“於”均為介詞,引出處所。D中“為”分別為介詞“因為”和動詞“作為”。解答:C4、下列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壹組是( )解析: A中“俄而”均為時間副詞,可譯為“壹會兒”。B中“欣然”是“高興的樣子”。C中①“因”為“趁著、依靠”,②“因”為“就著,順著”。D項中“何”為疑問代詞“什麽”。解答:C5、對下列句中“之”字意思判斷正確的壹項是( )①其故人嘗與庸耕者聞之 ②之陳 ③宮門令欲縛之 ④陳王聞之A.①與④同 B.①與③同C.③與④同 D.四個都不同解析: ①④代事情,②為動詞“到”,③為代詞,代人。解答:A6、下列句子中“蓋”字的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壹項是( )A.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B.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壹癩蝦蟆也。C.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D.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沒有)不有死。解析: ABD中的“蓋”均表示壹種推測,C中的“蓋”表示原因。解答:C7、下面句中的“其”與“其後,帝筆法精絕”中的“其”意義相同的壹項是( )A.百姓多聞其賢 B.其如土石何C.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D.其壹犬坐於前解析: 例句中“其”為代詞,可譯為“那”。A中“其”為代詞,譯為“他”。B中“其”用於句首,表疑問。C代詞,那。D代詞“其中的”。解答:C8、對下列句子中加線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確的壹項是( )(1)人望見,鹹異之 (2)客有誚之曰(3)試之則若土炭 (4)客聞之曰A.(1)和(3)句不同,(2)和(4)句相同B.(1)和(3)句相同,(2)和(4)句相同C.(1)和(3)句相同,(2)和(4)句不同D.(1)和(3)句不同,(2)和(4)句不同解析: (1)和(3)均指代所見之物。(2)代人。(4)代事。解答:C9、下列句子中加線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解析: A項“以”均為介詞,可譯為“用”。B項中“而”都表轉折關系。C項中“雖”分別為“雖然”“即使”。D項中“於”分別為介詞“在”引出處所、介詞“比”引出對象。解答:A B10、下面與“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壹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A.三裏之城,七裏之郭B.公將鼓之C.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D.居廟堂之高解析: A為助詞“的”。B為助詞,無意義。C為代詞。D取消獨立性。例句“之”為代詞。解答:C11、下面句中加線詞意思相同的壹組是( )解析: 此題B項是考查虛詞用法的,這裏兩個“或”分別為有時(副詞)、或許(副詞),兩者不同。C項兩個“朝”都是名詞“早晨”。解答:C12、下面句中加線詞意思相同的壹組是( )解析: 此題A項是考查虛詞的,這兩個“是”都是代詞“這樣”。解答:A13、下列加線的詞意思完全相同的壹項是( )解析: 此題將實詞考查與虛詞考查並在壹起,A項兩個“以”分別為“憑借、通過”(介詞),相當於“而”,可不譯(連詞),D項兩個“故”都是“所以”的意思。答案:D14、下列語句中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壹項是( )解析: 本題考查不同語境中虛詞的用法。A中“之”分別作動詞和助詞;B項中“以”均為連詞,“來”的意思;C中“然”分別是“這”“……的樣子”之義;D中“而”分別表轉折和並列關系。解答:B15、下列句中加線的“之”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壹項是( )A.當余之從師也B.戴朱纓寶飾之帽C.豈他人之過哉D.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解析: 本題考查“之”的用法。A項中“之”是無實義助詞,其余均譯為“的”。解答:A16、下面語句中與“偶然得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A.(屠)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B.輟耕之壟上C.汝心之固,固不可徹D.河南樂羊子之妻者解析: 本題考查“之”的用法和意義。例句和A項中“之”都作代詞,譯為“它”。B、C、D項中分別作動詞、助動詞和助詞。解答:A17、與“以中有足樂者”壹句中“以”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A.以衾擁覆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我以日始時出時去人近 D.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解析: 本題是提供具體語境,比較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在答題時,壹定要先大致讀懂句子,要在具體語境中確定每個虛詞的意思和用法,在明確題幹例句“以”的意義和用法的基礎上,再依次審視A項中是介詞“用”,B項中“以”是“因為”,C項中以是動詞“認為”,D項中是表示目的,可譯為“用來”。具體分析之後,答案就明確了。答案:B18、語氣助詞“也”,常用在句末表示:A.判斷;B.陳述;C.疑問;D.感嘆。指出下列各句句末的“也”各表示什麽語氣。(1)其真不知馬也(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3)忠之屬也( )(4)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解析: 此題是考查學生對文言虛詞在語句中表達語氣的作用的把握,體會文言虛詞在語句中表達的語氣,首先離不開具體語境,在對語句的理解進行體會,其次,要掌握文言虛詞表達語氣的類別。答案:(1)A (2)C (3)A (4)B19、下列句中加線的詞用法與例句中加線的詞的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例句:慨然想見古之豪傑。A.思之至深 B.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甚矣,汝之不惠解析: 例句中“之”為助詞“的”。A項中“之”為代詞,B項中“之”為助詞“的”,C、D兩項中“之”都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答案:B20、下列句子中“於”的意思相同的壹項是( )①戰於長勺 ②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 ③何有於我哉 ④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①④解析: ①在,②在,③對,④比。答案:A21、下列句中加線詞意思完全相同的壹項是( )解析: A項兩個“以”分別為“憑借、通過”(介詞),相當於“而”,可不譯(連詞);B項兩個“於”分別為“到”和“比”;C項兩個“且”分別為“將要”和“暫且、姑且”的意思;D項兩個“故”都是“所以”的意思。答案:D22、解釋下列加線詞的含義並指出用法。(1)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若: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則何時而樂耶 則:____________________(3)屠乃奔倚其下 乃:____________________(4)故天降大任於是人也 也:____________________(5)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乎:____________________(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焉:____________________(7)可以為師矣 矣: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妳,代詞。(2)那麽,固定結構。(3)就,副詞。(4)助詞,表停頓。(5)助詞,表反問。(6)在這裏,兼詞。(7)語氣助詞,表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