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虛是怎麽回事?氣虛和陽虛有什麽區別?
本 期 導 讀
中醫辯證很難嗎?其實不難。
辨證=定性+定位
脾的氣虛
脾氣虛是怎麽回事?我們完全可以將它分割
1. 定性:氣虛
我們先大略地跟平時所熟的概念溝通壹下。中醫的氣略近於功能,它跟我們平時理解的能量很接近,盡管不能完全對譯。
妳先這樣想,氣虛無非是功能減退、能量不夠,簡化來說無非就是體力和精神的疲憊。任何人說我覺得我很容易疲倦,很沒精神,就壹定是氣虛。
在這個基礎上,舌象是舌淡(先記住這個)。脈象。妳不是氣虛嗎,能量不夠嗎?所以脈的特征是沒有力,壹般表達是脈弱。
註意:假如僅僅是表現出以上這壹組癥狀,妳最多說是氣虛,妳不能說脾氣虛,為什麽?因為妳缺少定位癥狀。
2. 定位:脾
脾主運化,當妳化不了又運不了,壹個是東西還在,另外壹個是還沒運走。所以第壹組癥狀是腹脹、納呆(不同教科書可能有不同表達,比如納呆、飲食不振、食欲不振),就是既消化不了,也運不走。
還有,我們講過脾主運化的方式是向上運的,水谷精微應該往上走,假如不運走,就反過來,水谷精微往下走,那就是便溏,大便像爛泥壹樣。
有以上兩組癥狀,完全可以確診:定性為氣虛,定位為脾。
這是短時間的,假如時間久了,癥狀表現又有不同。
脾不是化生氣血嗎?氣血不夠充養,還可以進壹步,比如削瘦、肌肉無力。這個就對應了脾主肌肉、脾主四肢。
輕的可以是壹般的肌肉無力,重的就如西醫所講的重癥肌無力。
不管妳是輕是重,在中醫中重癥肌無力跟肌肉有關、跟無力有關,肯定是有脾虛的,至於妳說我補脾療效好不好,也得看妳病情的輕重。
我不敢說用了中醫的補脾壹定好,但是肯定是補好過不補,輕度的肯定有效,中度的跟西藥配合,應該說效果也不錯。
其實,上面第壹組癥狀是可以***用的。
假如我們把「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這八字真言記住了,就很好推導什麽叫腎氣虛了?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脈弱,再來壹個腰酸、夜尿多,定位在腎。
還有壹個就是精神不振,老是想睡覺。心氣虛。
所以,看到「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氣虛的定性已經顯露無疑了,下壹步則是定位。
脾的陽虛
說完脾的氣虛,下面我們講脾的陽虛
如果大家沒聽過陰陽學說,那在這裏我們可以先把這個陽理解為太陽,陽虛就如陽光不夠,陽光不夠最直接的表達是光明度不夠,熱量不夠。
1. 陽虛&氣虛
陽虛跟氣虛的關系其實很簡單,陽虛大致可看作氣虛+寒象。陽虛壹樣有功能減退,但是它是由於陽不夠,陽是有熱的感覺,就等於說熱不夠,加個寒象就是了。
比如肢冷是壹個寒象,甚至妳說我沒那麽典型,那腹冷也行;妳說我也沒腹冷,這樣也可以,我受不了寒,不能耐受寒涼,我能耐受溫熱,反推就是寒象。
所以在氣虛癥狀的基礎上,假如有了上面其中壹組陽虛癥狀,妳的診斷就不是脾氣虛,而是脾陽虛。
中醫有補氣藥,有補陽藥,分得很清楚。
但是如果說妳辨錯了,明明是脾陽虛,而辨成了脾氣虛,有沒有效呢?有效。至少功能減退的壹部分妳能改善,妳最多說,妳對寒象的改善沒那麽分明。
但假如說脾氣虛妳辨成了脾陽虛又會怎麽樣?部分癥狀能改善,但是吃了藥有點上火。因為我本身不需要那麽溫,妳雖然改善了癥狀,但是過溫了,因為脾氣虛寒象並不分明,妳用了太溫的藥物就易上火。
陽虛有個特點,凡是分泌物、排泄物清稀的就是寒。比如說感冒的時候,咳嗽痰黃是熱的,咳嗽痰白清稀是寒的;大便黃臭是濕熱,大便清稀是寒濕;小便黃是熱,小便清是寒。
2. 完谷不化
這裏還出現了壹個癥狀,叫作完谷不化。就是吃什麽拉什麽,比如我吃飯跟菜,拉出來還看見飯粒菜渣。
吃什麽拉什麽在中醫就不是氣虛而是陽虛。為什麽是陽虛?我們比喻壹下,煮飯的時候,妳放了水放了米,鍋底沒有火,出來時米還是米,水還是水,飯沒有煮熟。鍋底沒有火,這就是陽虛。
3. 運化水液
運化水液完全可以說是運化水谷的壹個外延。我們吃進去的東西,除了固體的食物,實際上也包含了水。它的運作方式跟運化水谷基本上是壹致的。
脾主運化,如果進來的是水,那這個化就不費勁,因為它不像固體食物,還要化的過程,所以重心是運。
還是壹樣,經過胃腸,然後怎麽運呢?這裏有壹個概念是現代醫學沒有的,叫作「三焦」。
——什麽是三焦?
初學者又需要形態結構作指引的大概可以這樣理解。
三焦近似於我們體腔內的組織間隙跟細胞間隙,凡是有間隙的地方,但真正的中醫理解它可沒有那麽實指的。
它的功能是什麽呢?是氣跟水液運行的通道。妳千萬別把它理解為壹個具體的管道,比如說什麽淋巴管,那不靠譜。
妳想想,西醫沒有氣這壹說,但假如真的體內有氣,它的運行是彌散性的,妳不應該有壹個具體的管道限制住它,經絡也不是管道,只是氣運行的相對路線固定的通道。
那水更加不是,妳說有哪條管道是有限制水在裏面流動的。
雖然妳說淋巴液裏面有水,血管裏面有水,但它沒限制,它可以自由進出的,妳還有組織液,妳還有細胞液。
所以這個「三焦」只有空的東西才能解釋,妳不能把它實體化。
水液上輸到肺,肺宣發肅降,宣發是向上向外,而肅降則是向下向內供五臟六腑利用,利用後它多了壹個途徑,往哪裏走呢?往腎,因為腎是排尿的。
關於這個的整個流程,這裏只講大概的框架性的結構(真正展開是在氣血津液那部分內容中)。
然後還有壹個作用是脾自輸轉到全身,供人體利用。
4. 水液代謝失調
水液運作過程出現了問題,其實在中醫無非兩種可能,壹種可能是水少,水少了津液不足,屬陰虛範疇。第二種是水多了,水多了就有四種產物,水、濕、痰、飲,這四種東西應該說接近同類,但是他們表現出來的癥狀不完全壹樣。
水就是水腫,比如按上去壹個窩的那種叫水腫;還有腹水,很多人可能會說腹水不是肝系統的嗎。
妳知道肝系統是從西醫理念來的,從西醫理念確實是肝系統,但在從中醫裏面妳這個水出現在腹部,除了跟肝系統外,跟脾系統的關聯也很大。
不管妳是水,還是濕,還是痰飲,治療思路差不多,大部分跟脾關聯度大。
《黃帝內經》講「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中醫還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換成臨床表達就是,妳碰到水、濕、痰、飲,差不多都要健脾。
古代文人寫東西也有壹個壞習慣,「語不驚人死不休」,往往會把程度誇大,所以上句話準確的表達應是,「諸濕腫滿」多半跟脾有關,而不是全部跟脾有關。
同時,跟水液代謝關聯度比較大的是三個臟,肺、脾、腎。
中醫在考量壹個具體問題的時候,實際上它還是分得清楚的:它到底是腎的,還是脾的,還是肺的?但是不管是肺脾腎,恐怕都跟脾有壹點關聯。
妳最多說在甲患者身上,可能是肺權重最大,脾第二,腎第三;乙患者是腎第壹,脾第二,肺第三;丙患者以脾為主。
但是不管妳怎麽做,在中間這個脾都不能完全脫了幹系,都有點點關系,所以這個就解決了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