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知識 - 讀蘇童《楓楊樹》,鄉村下的人性風貌,過猶不及

讀蘇童《楓楊樹》,鄉村下的人性風貌,過猶不及

壹個名叫楓楊樹的地方是鄉村,是內心處虛構的環境,壹個叫蘇童的人,用自我的感情填補了空白的痕跡, 演義、沈草、蔣氏、陳寶年、小環、幺叔、陳三麥,祖母、紅馬、老冬爺、水妖、扁金、春麥和六娥,壹本書由十幾個人物的串聯成集。 當文學創作結束後,那壹切都無作者無關聯了,是讀者與內容的***鳴,這是文學帶來的魅力,也是癡迷於讀書的源頭之壹,感受被接受推薦的文學內容,經歷時間的淘洗,散發獨壹無二的光芒。

個人思維的跳躍,和人物所賦予的不安分,非第三章幺叔、第四章陳三麥不可,逃避的生活態度,離奇的人生經歷加上帶來的封建習俗魂牌的影響,是否在刻畫現實生活中想跳出道德框架,跳出傳統的哪壹類人,不可而得。

愛的不平常,愛得心碎糾結,愛得孤零零,第五章祖母和第十章春麥和六娥,祖母依舊懷念祖父,卻只是壹把二胡陪到了最後,心中仍然癡念寄情與二胡,是孤單,是女性生命的依靠,壹次水中影,壹夜白發,帶來這壹切的是否是歲月沈澱下那顆飽受摧殘的心,在壹個人的生活愛情中再難以壓抑的渴望,所幻化的曾經的模樣,又或許是老而死在生命盡頭所看到的的靈異事件,或許是同情。

再說春麥,六娥,無用懦弱的丈夫在嘲笑後奮起將失身於自己的強盜妻子砍傷,是壹種罪無恥的行為,是無用的人,膽小、粗野、怕死,卻在壹條破洞的船上欣然入河,成全壹兒壹母,愛來的很簡單,是壹句“妳想跟誰睡就跟誰睡吧,大不了我砍妳壹條胳膊,我伺候妳壹輩子”的斥罵,更是臨跳河前對兒子書來說兩聲的囑咐。沒有多大的文化,也不會理解美的浪漫,這是壹種或感受深切的直接,帶著楓楊樹獨有的氣質。很實際,最後壹刻才表現出對愛情的認知。

我相信人身上壹定有個最柔軟的地方,即使是罪惡滔天的殺人犯,在臨死前也會想起家中那壹份溫暖,壹口熱湯,想要的是老父親的壹個陪伴,母親的壹頓熱菜熱飯,即便是冷血特工殺人不眨眼的刺客,活在暗處,視生命如草芥,但會被壹朵花,壹個街邊的小孩所打動,最大的虛偽是妳在明知道是錯的情況下,還要在啟齒的那壹刻違背本心。 騙自己是壹種精神上的壓制,是揮霍不去的精神壓力,有時候是不斷推進的圓謊過程,而善意往往在於剎那間看到過往的自己,打動內心的是現在的所有,是對過去的拯救!

外鄉與當地,歧視的雙眼吞噬著外鄉人那份本就為之幼小的心靈,奈何在利益面前,本就不被認可的外鄉人,又怎麽鬥得過小部分強盜基因的人?第六章紅馬,本為怒山中有尊嚴的壹匹馬,夾帶著怒山人靈魂的秉性,卻被使喚拉磨,最後的結束時紅馬的逃奔,這像是壹種無奈的告白,為自由,為尊嚴的抗爭。紅馬的像極了日常生活中的壹類人,帶著曾經的脾氣,有尊嚴的活著,被生活壓得體無完膚,最後頑石磨成了圓石,曾經的鋒芒被抹去,唯壹征服的就是自己的過往,選擇承受繼續生活,選擇自由遠離周遭的環境。

同為外鄉人卻似帶有所屬宗親血脈的老冬爺,冬子的父親與冬子用截然不同的裝扮來打破鄉村的寧靜,沒有被接納,生活與橋洞,卻在最後充當了神聖的送竹童子,只有同姓族才能充當的身份,並且還成為了全村壹個世代依靠竹器,傳下竹活兒的人群中,手工藝最好的代表,算是壹個符合讀者閱讀體驗的反轉吧,報復心理在讀者旁人看來總是有著獨特的魅力,看書中的人物形象,看的過癮看的跌宕起伏這是痛快,但是生活中壹旦出現這種情況這又顯得悲傷的多。

癡如扁金,傻似扁金、牧鴨人,無親的扁金,在同村人就是傻子的代名詞,卻碰到了壹心救母,行為野蠻粗暴、心地公正的“小碗兒”,小碗兒壹心救母,扁金壹心尋鴨,飼養鴨,就是這麽離譜的雙方竟然有了糾葛。

三個橘兒燈是戰爭下多少失去男人、父親家庭的寄托思念,更是扁金對於小碗兒壹家思念戰火中的癡念,挺同情扁金的,也認可這壹行為,無親無故下有這麽壹個人,教妳投降舉白旗的救命方法,有那麽壹個同齡人,在戰火紛爭的時代跟妳鬥嘴跟妳說話,默默的陪伴與傾聽尤為珍貴,這是扁金身上的無所謂天真率真的補充。年輕時遇到驚艷的人,壹生難以忘卻,這是不該。

從扁金看到老冬爺,看到了努力的變化,看到了純真的心,看到了春麥、六娥的愛情故事,這或許是萬千家庭的生活狀態,或夫妻同心攜手到老,或歡喜冤家生活也落得多彩,或表面夫妻,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便求同存異,但這方面的原因還是在於家人身上,從喜歡到愛這是年齡層次的變化,從愛到照顧陪伴這是心態的變化。

在這本書中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典型的老農村人的形象,樸實無華又大大咧咧,沒有大的約束,鄰裏之間的矛盾,各種八卦永遠在門口閑談中被傳播被推進。這是蘇童筆下的楓楊樹,有著鳥語花香,有著恩愛情仇,十幾個人為主的內容劃分,串聯起了時代下普通人的縮影,故事的內容都帶有當時社會風格,歷史事件。 不刻意的闡述,往往對於這類事件好奇心不夠明確,是借小說與作者本人的***鳴,以兒時記憶為源頭,構造時間、人物、社會事件,以文學的語言構造蘇童心中的故鄉,為讀者提供生活下的“楓楊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