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知識 - 夏同和狀元第在哪兒

夏同和狀元第在哪兒

在麻江縣賢昌鄉高梘村有座高封火墻四合院,就是具有封建社會狀元和留學生雙重身份第壹人的清末狀元夏同和故居。

夏狀元第建於清光緒初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是夏同和未中狀元之前由其父傾力建造的,***占地1177.8m2

,建築面積877.6m2

。設有正廳三間、東西廂房各二間、過廳三間。房屋兩端的防火墻呈三層牌坊狀,鬥柄穿空,檐牙高啄,飾以奇花瑞鳥圖案,厚重典雅自成壹格;長10米、寬8米的天井青石鋪墁,熱涼適度。過廳外門頭正中懸掛陰刻“狀元第”藍底燙金匾壹塊,大門兩邊豎掛夏同和中狀元後手書的“努力崇明德,隨時愛景光”對聯壹幅,字體豐厚莊重,氣度雍容、具大家氣概。現匾、聯均已失傳,但幸有對聯的照片留存,使後人得以贍仰狀元墨跡風範。

夏同和字用清,麻哈州高梘人,從小就非常熱愛學習,幼時常與同學賽讀《幼學瓊林》等啟蒙讀物。夏狀元的父親叫夏廷源,曾任知府等職,父親去世後,夏同和隨任廣東道員的堂兄夏同彜就讀,光緒十九年

(1893年),參加順天鄉試,中癸已科舉人,列第二十九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從貴州老家跋涉萬裏赴京城參加戊戌科會試,中貢士榜,又經復試名列諸貢士前茅,恩準同諸貢士赴保和殿參加殿試,被策問“舉求才、經武、緩遠、理財”諸大政內容時,夏同和以精辟獨到的見地被光緒帝“禦筆親點”為戊戌科狀元,“大魁天下”。此後,夏同和於1902被下派為庚子、辛醜科湖南副考官,光緒三十二年(1906),被清政府公派東渡日本學習考察6年;辛亥命後,曾任江西省實業廳廳長等職。

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夏狀元故居也同樣說明了這個問題。壹方面,夏狀元第相對別的著名院落而言,也許有些平實與局促,但這恰巧說明了夏同和凡事求實,不尚鋪采張揚的個性。另壹方面,夏同和在其《四足歌》裏說“醜婦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妖嬈的,只求她安份守已,但得過賢惠足矣;蠢子是吾兒,休想伶俐的,聰明的,只求他尊賢重老,但得過孝順足矣;茅屋是吾居,休想華麗的,舒適的,只求他能遮風雨,但得過避寒足矣;粗糧是吾食,休想美味的,只求它三餐豐盛,但得過充饑足矣。觀其屋,憶其詩文,他的為人誌趣,我們也就大體可以知道了。

此外,夏同和除行政作文外,還有壹手好書法在當時就很有名氣。被稱為清末“三大書法家”之壹。據史料記載,他為好友廣東學政丘逢甲故鄉書寫的“淡定村”碑墨跡,被《嶺南文史》攝影保存;為知交良存書寫的“結交最晚情獨厚,積累當年慶自鐘”對聯被貴州博物館珍藏等。

民國14年(1925年),夏同和心臟病發作,經醫治無效於北京劈柴胡同住所去世。終年57歲,被安葬在北京阜城門外西八裏莊青龍塔附近,為褒揚狀元聲譽,民國初年將夏同和居住過的貴陽市團坡巷更名為狀元街;解放後;為與曹狀元街相區別,又更名為夏狀元街,他在北京劈柴五條南口北路的寓所也被稱為“夏狀元第”。

狀元第的周圍有許多饒有趣味的傳說,其壹是“獅王觀龍鬥”。狀元第恃靠的獅山,遠看猶如壹頭昂頭高臥的睡獅,與側對面的火焰山、歪嘴坡遙相對應。民間傳說,火焰山中有壹牛龍和歪嘴坡中的馬龍為爭這處風水寶地而發生惡鬥,眼看就要殃及百姓時,獅王出手幫助馬龍,使牛龍敗下陣來。牛龍氣憤不過變成了“歪嘴坡”;其二是:銀杏奪魁。狀元第村北有壹雄壹雌兩株500多齡的古銀杏,象剽悍的武士,守衛著“狀元第”。傳說此雌雄兩樹閑來無事鬥嘴時,雌樹嗔怪雄樹只知竹籬園下過活,無大誌,無大能,雄銀杏壹怒之下,化名白姓少年進京趕考並力挫群儒奪得狀元頭籌而歸,後來,朝廷派欽差到高梘接狀元進京授職,但問遍了高梘人,都說無此姓人家,欽差只好怏怏返京,行至白果樹下時,忽見白光耀眼,原來是狀元頂戴在樹塵上閃閃發光;其三是“萬蝶添彩”。傳說光緒二十五前後(1899年)夏同和狀元返鄉省親祭祖時,成千上萬的蝴蝶飛來朝賀。高梘夏狀元故居周圍的山間田園都閃動著五彩繽紛的蝶陣,三天後,才漸漸散盡。

狀元第所在的高梘村古名回龍鎮,因山環水繞得名;明末,取村東清平河及村二郎神廟旁尚清橋的名和義,更名為清平司;清中葉後,村人姜土洪(人稱姜百萬)用洋羅布作梘,高空架橋,引村西歪嘴坡泉水到獅山腳修池養魚。高梘壹名即由此得來。

過去高梘曾有壹順口溜:“壹眼三土地(廟),九步三孔橋(尚清橋),橋頭有棵黃葉樹,五個人牽手抱(壹棵黃葉柴長在壹座六角塔上)是考較妳是否是真正的高梘人的標識。現在,六十開外的高梘人都還記得。

當然。這些與夏同和狀元壹樣,都早已成了昨天的陳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