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杜牧》原文與賞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詩為杜牧任池州(今安徽貴池)刺史時所作,是壹首千百年來流傳甚廣的詩篇。清明時節正當陽春三月,花艷柳綠,春光明媚。不過,有時也會細雨紛紛,下個不停。首句所寫,正是這樣壹種易於令人傷感的天氣。次句接寫細雨濛濛中的“路上行人”。“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斷魂”二字極寫雨絲風片中“路上行人”情靈搖蕩的情狀。壹個“欲”字下得很有分寸,意為尚未斷魂而已難以為情。其抒情之婉曲盡情,非深有體會者所不能道。
三四兩句筆意蕩開,采用壹問壹答的形式以寄情寫意。“借問酒家何處有”,是誰借問,沒有說,看來是詩人自己,但也不妨就是某壹“行人”。被問者是誰,從答句中帶出。回答了什麽,“遙指杏花村”,沒有語言,而是壹目了然的動作,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杏花村”是壹個村名,還是壹個酒家的名稱,詩中壹概不作交待,給讀者留下的是想象的廣闊空間。從詩情來說,這句詩將“雨紛紛”帶來的濃重的“欲斷魂”的哀愁氣氛推開,使全詩自然轉向了壹個生機盎然的新境界。
這首詩極富於畫感。詩中展現的是壹幅江南清明時節的風情畫,透過雨簾,可以看到晃動的人影,接著疊印出詩人的形象,他詢問牧童酒店的去處,牧童指著遠方作答。詩人層層布景,處處設色,壹片天趣自然湧出。謝榛評此詩為“宛然入畫”(《四溟詩話》卷壹),是頗有見地的。還應指出的是,此詩的前兩句與末壹句之間的兩種感情——外泄的煩惱與深蘊的喜悅,以及兩種色調——暗色與明色、冷色與熱色,轉接過渡極為自然,表現出壹種疏朗灑脫的風格。這既與詩人豁達的胸襟有關,也是與其高度的語言藝術分不開的。全詩四句都作散行文字,承上啟下的第三句的巧妙措辭,都有助於前後字句間的和諧流利與造成疏朗灑脫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