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有哪些小吃?
長大後在全國各地吃過n種豆腐。最精致受歡迎的豆腐是我們的鹹豆腐。據說有壹個老華僑,大約在解放的時候出去了。幾十年後,他終於有機會回來了。他壹回來就滿街找鹹豆花。壹碗豆花讓他想了幾十年,吃著吃著就淚流滿面。-我幸運多了。我最多只想要幾年。
河魚粥/泥鰍面:把這兩個放在壹起,因為都是爸爸背的。小時候他用竹簸箕把家附近小溪裏的小魚挖出來,小魚比小指大不了多少,小不了多少。奶奶把魚和米飯煮成粥,再加點鹽,這叫改善生活。爸爸總是說,真好吃...(可惜沒吃過)。後來他回農村,壹個鄉招待所也請他們吃小河魚粥。爸爸回來了,聊了很久。
還有泥鰍面,我在閩東吃過。割完稻在田裏摸泥鰍是個好季節,街上經常有人壹盆壹盆地賣泥鰍。取泥鰍煮爛面,放辣椒壹大碗又紅又辣,又香又鮮。這也是我爸最喜歡的,其次是我。因為吃飯太快,不小心,經常不小心被泥鰍骨頭刺到舌頭。美好的回憶之後總有悲慘的結局,所以我對這種印象中的美味打了折扣。
鬼餅(方言,不知道普通話怎麽說):是七月半鬼節的必備項目。呈三角形,用山上壹種草的綠色汁液染出來的,染法和上海清明節吃的“青年團”差不多。餡料非常豐富,全部剁成薄薄的丁子,有蘑菇丁、竹筍丁、香幹蘑菇丁、肉丁、菜末等等。各家都有自己的秘方,是七月半走親訪友的好禮物。其實也比它媳婦聰明。家裏人不會做,因為我不是本地人,人家也沒要求,所以我總是吃百家飯不回禮,很棒。後來,生活更好了。直到七月半,還有人在街上賣“鬼餅”來滿足自己的渴望,更是讓人耳目壹新!哈哈的笑聲...
芋頭蛋餃:用芋頭粉做成的蒸餃,內含各種餡料。餡也和“鬼餅”差不多,各種山珍海味,肉菜剁成丁,見仁見智。難得的是皮膚有芋頭的味道,屬於大部分愛情。
清湯粉:嗯,又讓我流口水了。讀書的時候是壹碗兩毛五,和同學打賭的豪華版。清湯就是老火牛骨頭熬了很久的清湯。米粉燙好後扔進去,上面蓋幾個牛肉丸/牛筋丸(後面介紹),撒點胡椒粉,香菜,蔥花...蓋住它!——蘭州人多麽懷念蘭州的拉面,所以我懷念我們的清湯粉!
牛肉丸/牛筋丸:閩西牛肉丸的風格有點像潮州牛肉丸。但牛筋丸應該是閩西的特色。就是用壹大塊牛肉去牛筋,加生粉和調料,壯漢用大木棍搗差不多壹天,剛好把牛肉搗成漿。然後在手中捏成壹個球的形狀,放在開水裏煮,做成壹個球。牛筋丸是用剁碎的牛筋搗碎而成的——我更喜歡牛筋丸的嚼頭。我每次去買牛肉丸或者牛筋丸,都會帶壹個大壇子,老板娘心照不宣地從煮幾百斤牛肉丸的鍋裏給我舀兩勺湯——那是老湯裏的湯。這樣的湯拿回去煮丸子才算正宗。看到廣東人吃牛肉丸火鍋,涮出來還挺可惜的。沒有那個老湯,吃牛肉丸不是我口中的最高境界。
濕烤花生:聽說過嗎?呵呵,是當年的新花生,鹽水調料煮的。花生被濕泥覆蓋,然後慢慢烤透晾幹。最後抖抖外面的泥殼,露出了裏面的肥花生殼。這樣的烤花生米比水煮花生米更香脆,比油炸花生米更美味,而且沒有油炸花生米的煙火味。過年的時候,大家都吃飽了撐的,好像什麽都吃不下。但是壹邊聊天壹邊剝花生,我終於想不通為什麽前面多了小山壹樣的花生殼。——我們老公有這個毛病,多年不改。以至於看著他老人家的小肚子傾向,我不得不制定家庭守則限制他吃花生。
閩西烤花生最大的貢獻是,高考壹放,那些進了龍門的學生,買了幾百斤烤花生——這是花生農的黃金時代。然後把烤好的花生分成1-2斤的小袋,用紅紙包好,再加點糖和煙。經常能看到中了榜的男生背著大麻袋的花生跟在父母後面,從學校親戚,鄰居,家長,同事,朋友,同學壹串串,非常辛苦。還好我是女生,躲過了這次搶劫。我爸不得不自己扛著。
長汀豆腐幹:是壹種像紙壹樣薄的豆腐幹。妳看過嗎?黃色——這種染料很特別。它染上了梔子花的黃色。可以直接撕了吃。豆腐幹可以吃到好吃的肉,還能嚼到腦袋。我壹直把它當成我和成都牛肉幹壹起最好吃的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