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適合中國人嗎?
人們常說食文化,說哪個國家的飯好吃,哪個國家的飯不好吃,其實食文化的核心我看不在於吃什麽,不在於吃的味覺,而在於它的吃法、吃的方式。在大多數地方的人解決了吃飽的問題後,吃越來越變成了壹種社會活動的行為。不論什麽食品,過到嘴裏和肚子裏之後都變成了生物學和營養學的問題,而在吃之前,則更能反映文化的習慣。就說餐廳裏的點菜,西餐的菜單大多只有壹頁紙,最多是正反面,還包括了飲料和甜品,越是好的餐廳,大多菜單越短,就像西方文化,雖然也很豐實,很深刻,但它的集中度很高。中餐則不同,菜單壹般都很長,選擇很多,點菜變成了壹件比較困難的事,是多樣的融合,它的豐實表現在多樣化上。中餐的前後道菜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吃什麽與喝什麽酒水也沒有必然的聯系,很有些像中國多元的文化觀念和不斷改變的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包容、同化、為我所用是基本特點。
西餐是每個人點自己的菜,中餐是主人把菜都點好大家只管吃,兩者各有千秋,自己點菜對個人選擇更尊重壹些,自己點,好壞自己負責,但品種壹定單壹,吃起來也沒有那麽熱鬧,但看出來西方文化中個體的獨立性。中國文化中更多的重視整體,點菜的人要滿足不同人的口味,可能會受到贊揚,也可能會受到批評,所以中國有句話叫做眾口難調,也知道這是件難事,可還要這樣做,因為覺得整體的壹致更重要。中餐講究分享,可能也是不患寡患不均的影響,這種分享的滲透之深,使中國人在吃西餐的時候也分享,即使大家都各自點了菜,也會在吃的時候妳嘗點我的,我嘗點妳的,搞得餐桌上還是很熱鬧,壹派樂融融的氣鍘?
中西餐吃法在餐桌上不同,在廚房裏也很不壹樣。我看過華潤在曼谷的酒店的中西廚房,感覺文化的對比也很明顯。西餐的廚房更像壹間工廠,有很多標準設備,有很多計量、溫度、時間的控制,廚房的布局也是按流程設計的,有對出品的樣式、顏色的嚴格要求。其實老外的腦子都比較簡單,但他們把很多事標準化了、程序化了,就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和連貫性,麥當勞和星巴克都是產品標準化的結果。中餐的廚房則很不同,推門進去,火光沖天,廚師壹排,都滿頭大汗,各種調料擺了幾排,最終的好不好吃,要看廚師手中的大勺子怎麽掌握了。所以中餐在源頭上就難統壹標準,更多的要靠廚師的個人技術,否則就不是中餐了。這可能與中國文化很多事都要靠某個人的行為才能完成是壹樣的。不過好多事都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全壹致起來,中餐的生命力可能就是來自於它的不統壹,否則這個世界就太單調了。
西方人吃飯用刀叉,有人說現在還用刀子來切帶血的牛肉的民族壹定是文明進化得不夠,不過因為刀叉很實用,老外也沒有改的願望。不論西方文明再怎麽進步,刀叉看來改不了。中國人吃飯用筷子,老外時常驚奇中國人怎麽能靈巧地用筷子夾起盤中軟軟的豆腐和滑滑的花生米。刀叉和筷子時常是餐桌上的話題,這幾年不會用刀叉的中國人少了,可不會用筷子的老外還不少,可見中國人吸收學習的能力很強,這種吸收和學習的精神可能是中國文化中最寶貴的部分。
中西餐的營養成分構成及風味比較
摘要:本文根據中西膳食結構的不同,綜述了中西餐營養成分的構成,並對中西餐中的典型菜式作了介紹。
關鍵詞:中西餐 膳食結構 營養成分 川、魯、蘇、粵四大菜系法國菜式 意大利菜式 美國菜式 日本菜式
世界各國由於所處自然條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和宗教信仰的不同,經長時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點和風俗習慣,反映在飲食文化上,則造就了風格各異的烹飪技術喝菜式。西餐壹般指歐洲、北美地區人們傳統飲食,它與我們熟悉的中餐有許多不同。
壹. 中西餐的營養成分構成
人體為了維持正常的活動,需要的營養素很多,但概括起來可分為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據壹些科技人員研究,許多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病、癌癥等等都和目前人們飲食品種單純有關,世界上營養不足的人仍有15% 左右[1] 而且,我們先人提出營養二字的涵義,實在和國外壹些國家所用的 Nutrition 壹詞不完全壹致,西方的這壹名詞指的是以滋養、養料的涵義為主,沒有明確包含有中國古代的“營”字,“營”者謀取營運也,中醫的營、衛、氣、血之壹也。
1. 中餐的營養成分
中國居民傳統膳食是以谷類事物為主要能量來源[2] ,它所提供的熱量約占膳食總熱量的75% ,所提供的蛋白質約占蛋白質總量的66% 而動物性食品所提供的熱量約占8%,所提供的蛋白質約占11% 。這樣的膳食結構在營養學上稱為高谷類膳食,它含有壹定數量的蔬菜、水果,但由於中國居民傳統的烹飪技術及對口味的要求,許多蔬菜在洗、切、煮等過程中有大量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健康物質被剔除了。由於谷類食物蛋白質含量不高,其氨基酸組成又不完善,這類膳食提供的蛋白質不僅表現為數量不足,其生理價值也較低,鈣的攝入量不足以及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利用率低,維生素含量不足也是這類膳食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膳食結構的調整,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而動物性食物消費量則呈上升趨勢[3]。但是,根據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的結果,在壹些比較富裕的家庭中,動物性食物的消費量已經超過了谷類的消費量。這種“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過高,而膳食纖維過低,對壹些慢性病的預防不利。
為了改善傳統膳食結構中存在的不足,中國營養學會與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組成了專家委員會,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4]結合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特點,設計出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5]。
平衡膳食寶塔提出了壹個營養上比較理想的膳食模式,它所建議的食物量,特別是奶類和豆類的量可能與大多數人當前的實際膳食還有壹定的距離,對某些貧困地區來講可能距離還很遠,但為了改善中國居民的膳食營養狀況,這是不可缺的,應把它看作是壹個奮鬥目標,努力爭取,逐步達到。
2. 西餐的營養成分構成
當前發達國家上行的是過盛行膳食,以肉類物質為主要能量來源,其特點是含能量密集過多,富於油脂和食糖而缺少復合碳水化合物。雖然營養素供給不足,會導致營養不足,出現多種營養缺乏癥,但如果營養攝入過多,則會引起營養攝入過剩,這不僅加重了消化器官的負擔,引起胃的疾病,同時這也是肥胖病、心血管病與糖尿病的根源,同樣不利於身體健康。西方國家目前也認識到了這壹問題,因此普遍推薦中國的膳食結構。
值得壹提的是,在“吃什麽?怎樣吃?”的問題上,中西方由於各方面的不同,得出的結果也不相同,中國人在飲食上更註重口味上的要求,而西方人更註重營養的搭配。
可見,合理飲食,平衡營養是保障人體健康的關鍵。
中餐風味與西餐風味的比較
菜肴之美,當以味論,而味首在本味.個國家的民族食譜,在壹定程度上反映著該國家民族的某些特色,比如德國菜肴實惠,富有家庭便餐風味,就表現了德意誌民族的樸實性格和務實精神。
中西方由於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對於食物在口味上的要求也不壹樣。
綜上所述,“吃”作為人生的頭等大事,在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今天,不能停留在“吃飽”上,而應該考慮怎樣“吃”才能吃得有營養,另外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交流,世界各地的風味美食也將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