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書法四大家
蘇軾(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謚文忠,詩、文、書、話俱為大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壹作蔡京)並稱書法史上的“宋四家”,幼學王羲之,後習顏真卿,楊凝式,筆圓韻勝,天資煥發,亦擅畫竹石古木,自寫胸臆,妙的形似,天趣盎然,著有《東坡全集》、《東坡題跋》。
東坡居士的成就在書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蘇、黃、米、蔡)中排在首位(此排位並不是根據出生前後的);他的“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再加上民間故事中給人留下的瀟灑印象,如果沒見過他的字,我會認為他的字至少不會平淡吧。
但事實上他絕大部分的字都相當平實、樸素;雖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較為整齊的章法自李北海處來,但壹股汪洋浩大的氣息自是他個人的特點,就象他淵厚的學問壹樣。神龍變化不可測,他偶露壹下手筆的“黃州寒食帖”就已驚天動地了。
米芾(1051—1108)是北宋著名大書畫家、鑒藏家。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嶽外史。祖籍太原,後遷居襄陽,人稱“米襄陽”。宣和年間為徽宗趙佶召為書畫學博士。米芾能詩善文,書畫尤具功力。篆、隸、行、草、楷各體皆能,行草造詣尤高。他自稱“刷字”,是指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興盡勢盡力,追求“刷”的韻味、氣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快刀利劍的氣勢。蘇軾稱米芾書法“風檣陣馬,沈著痛快,當與鐘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其傳世墨跡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方圓庵記》、《珊瑚帖》等。
米芾的書法,以行書成就最高,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元虞集曰:“米南宮書神氣飛揚,筋骨雄毅,而晉魏法度自整然也。”
米芾書法成就以行書和小楷為最高,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第壹。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後天的努力,絲毫沒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臨池不輟,舉兩條史料為證:“壹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半刻廢書也。”“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鐘(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兒子米友仁說他甚至大年初壹也不忘寫字。米芾作書十分認真,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樣,不假思索壹揮而就。米芾自己說:“佘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壹兩字好,信書亦壹難事” (明範明泰《米襄陽外記》)。壹首詩,寫了三四次,還只有壹兩字自己滿意,其中的甘苦非個中行家裏手不能道,可見他創作態度的嚴謹。他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大概姜夔所記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壹,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壹佳士也”。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沈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壹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壹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於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米芾善用“刷筆”,中含枯潤,筆力充沛,氣勢淩厲,有天馬行空之概,又因為其行草皆真楷中來,故點畫精到。如晚年代表作品有《虹縣詩》、《多景樓詩冊》等。元袁桷在《清宮居士集》中稱,米芾曾師法唐段季展,得其“刷掠奮迅,故作大字悉祖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出生於詩書之家,只有縱覽六藝,博學多聞,治平年間中進士。“蘇門四學士”之壹。政治上與蘇***進***退,屢遭貶謫。以文學著稱,追求奇拗詩風,開創江西詩派,影響很大。尤以書法為世所重。為宋四家之壹,是宋書尚意的重要人物。蘇書尚天趣,黃書尚韻味;黃書結體而取縱勢。與蘇軾壹起將宋代書法的人文氣推向高峰。黃庭堅書法的最大特點是重“韻”,持重風度,寫來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風,書韻自高
蔡襄(1012-1067),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學士。北宋書法家,“宋四大家”之壹,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莆(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武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壹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壹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壹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構字收放合度,得心應手,極盡自然,行文如行雲流水,盡現妍麗遒勁之態。
蔡襄為人正直,字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壹。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 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
蔡襄墨跡
草書曰:“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壹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 官方《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壹,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宋仁宗曾詔令他書寫禦制元舅隴西王碑文和邇英閣禦撰碑文。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蔡襄書法墨跡多為尺牘詩翰。傳世墨跡有《謝賜禦書詩》,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 “忘歸石、”“國師巖” 等珍品。
蔡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前人在評論蔡襄書法時,都認為它“形似晉唐”,如元倪雲林曾跋雲:“蔡公書法有六朝、唐人風,粹然如琢玉。”他的行書《澄心堂紙尺犢》可看作是蔡襄傳世墨跡中最典型、最蹈循晉唐故土的代表作品。此作秀妍恬淡,頗具晉唐人的韻致。全文以行楷寫成,結構端正略扁,字距行寬緊合適,壹筆壹劃都甚富體態,工致而雍容。信劄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時年五十二歲,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書風的代表之作。
楷書入宋以後,蔡襄應是宋代楷書的第壹人。《晝錦堂記》 是蔡襄大字楷書的代表作品。它汲取顏書筆意成之,嚴謹遒勁、方圓兼備,頗有顏楷寬博大度的風神。此作乃蔡襄為當朝重臣韓琦所書。為了表示對韓琦的敬重,蔡襄在創作過程中別出心裁,每字單獨寫上幾十遍,擇其最佳者進行拼合,故《晝錦堂記》又號“百衲碑”。把壹幅完整的作品拆開來寫,無論字間的呼應,還是章法的貫氣都會受到破壞,因之《晝錦堂記》是得失參半的——單個字是完美的,整體的排布上卻存有顧盼失神之弊。
蔡襄不是壹個開宗立派的大師。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壹籌。明季徐青藤嘗評蔡襄書雲:“蔡襄書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勁凈而勻,乃其所長。”點出了蔡襄書法的優劣長短。蔡襄固然不是壹個嶄新風格型的大師,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壹座技巧的橋梁,承前啟後,為後世所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