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知識 - 古籍中的牽牛花丸簡介

古籍中的牽牛花丸簡介

《老少新書》第十六卷分為兩部分:牽牛花(完)、蝸牛綠(1)、明礬(飛)(1)、硼砂(1)、巴豆(燈上燒)、杏仁。效果是止哮喘。主治:咳痰、咳嗽氣短、食欲不振、流涎。用法用量:每次服7粒,送淡姜湯。制備方法為粉劑和膏劑為丸劑,如綠豆。《藥引》中的七味矮牽牛丸由木香1、茯苓1、厚樸1、大黃1、澤瀉1、滑石6、黑矮牽牛6組成。主治腹部實熱,二便不通。用法用量:每次服3050粒,服姜湯。制備方法是細粉,水煮,稀釋成丸,如梧桐樹大小。《楊家藏方》載有四種著名的牽牛花丸,由元胡兩片、碎紙兩片(炒)、黑牽牛花三片(炒)組成。適應癥:冷空氣流,腰痛,不能俯仰。用法用量:每次服30粒,吃前將蔥、鹽湯煎熟。制備方法是將細粉、大蒜燉熟,磨成梧桐樹那麽大的藥丸。《易信方》第十卷引用了消片方的名稱,稱為矮牽牛丸。矮牽牛丸由大黃2兩、蒲曉3兩(精制)、矮牽牛7兩(水煮)、桃仁2兩(去心,水煮)、幹姜2兩半、人參2兩、陳皮1兩半組成。主治:腳腫,不能行走,惡性水腫。用法用量:每次20粒。以微利為衡量標準,消腫就好了,沒必要事事親力親為。制作方法是粉末,蜂蜜制成藥丸,大如梧桐樹。冷水和豬肉是禁忌。註:牽牛花丸(八引自原著《靜心錄》)。《聖紀總錄》二十六味牽牛花丸由牽牛花(生半炒)、半夏(湯洗7次,炒幹)1、木通(銼)1、桑白皮(銼)3分、青皮(變白銼炒)半兩組成。主治傷寒後風郁,胸膈積痰,大便秘結。用法用量:每次服20粒,睡前服空心姜湯。制作方法是粉末,蜂蜜制成藥丸,大如梧桐樹。《雜病源流》犀燭由矮牽牛、大黃、檳榔、雄黃組成。適應癥:昆蟲聚集、窒息和惡心。德孝九方名牽牛丸,由黑牽牛花3元,大黃2元,明礬2元組成。主治:膀胱發熱,服溫藥,致郁痛。用法與用量茴香湯。制作方法,用巴豆(去皮)膠囊30粒,先放入茴香,去巴豆,放入所有藥物,炒香至末。將大蒜煨熟,碾成藥丸。註意普濟方的用法:每次服七粒。《德效卷》中十九種著名牽牛花丸的組成

詳情請參考百科詞條:萬[最近更新於2009/12/115:23:06 * * 1665]。以下結果是自動匹配的,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