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米的由來
五色糯米俗稱五色米,又叫青粳米或花米,因糯米有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而得名。它是壯族和侗族人民在清明節和農歷“三月三”歌會時烹制的壹種糯米飯,是壯族人民招待客人和祭祀祖先的傳統食品。還有壹種說法,就是黃、綠、粉、紫、藍代表五種食物,分別是主食、果蔬、肉類、零食、奶制品,通過壹個圖像盤和說明告訴我們各種食物吃多少、怎麽吃。美麗傳說古時候有壹個年輕的壯族男子,名叫特儂,他的父親早已去世,只和癱瘓在床的母親相依為命。特儂很孝順,怕母親壹個人在家無聊,就背著母親上山去劈柴,在田裏插秧。每次他都會帶壹大袋媽媽最愛吃的糯米到她身邊,讓媽媽餓了就可以隨時吃。Tenon母子的這壹舉動被山上的壹只猴子看到了。猴子趁榫在山上砍柴的機會,偷偷溜到母猴身邊,及時把糯米搶走。媽媽不能動,只能看著猴子拿糯米。壹連幾天,特農看著饑餓的母親,無助地扯著身邊的楓葉,卻想不出什麽辦法。突然,榫發現他捏楓葉的手黑乎乎的,原來是沾了黑色的楓葉汁。看著黑色的手指,特儂靈機壹動。他馬上把樹上的楓葉從家裏砍下來,放在石臼裏,在水裏泡了壹天壹夜得黑汁,再把糯米泡在黑汁裏壹夜。第二天早上,黑糯米被拎起來煮熟,突然壹股香味彌漫了整個屋子。媽媽在房間裏喊,榫,什麽東西這麽香!榫興奮地說,這是黑糯米,多香多甜啊!這壹天是農歷三月初三。壹大早,特儂帶著母親上山砍柴。他用芭蕉葉包裹黑糯米,故意露出壹點黑色。猴子看見了,以為是毒藥,不敢碰,就跑了。這壹天,特儂吃了黑糯米,但口幹舌燥,感覺精力充沛,打起了更多的柴火。從此,榫和母親上山砍柴,都是用黑糯米。後來莊家學了榫,家家戶戶都煮黑糯米。後來聰明的莊家人學會了用梔子和紅蘭草制作黃紅紫糯米飯,最後演變成了今天的五色糯米飯。精湛的技藝讓五色糯米更講究方法。黑糯米與楓葉的皮和它們的嫩莖在研缽中搗碎,稍微風幹並浸入壹定量的水中。浸泡壹天壹夜後,取出葉渣,過濾,得到黑色染料溶液。黑染汁要放入鍋中用文火煮至50-60攝氏度,再將糯米浸入其中。黃色染料可從植物如黃花、梔子和黃芪的果實和塊莖中提取。將黃花煮沸,或將梔子搗碎,浸泡在水中,得到黃橙色染料溶液。也可以用黃強搗碎,與糯米搓成黃色糯米飯(可以不浸泡直接蒸)。紅色染料和紫色染料是由不同葉子的同壹種紅色蘭草熬制而成的。葉子略長且顏色較深,煮出來的顏色較濃,泡好的米變成紫色;葉子是圓的,顏色是淺的,煮出來的顏色是淺的,泡出來的米變成了鮮紅色。將四種汁提取後,將不同量的大米在其中浸泡壹晚,然後放入蒸籠蒸壹小時左右,即可蒸出五種顏色(黑、紅、黃、紫、白)的糯米。這樣做出來的五色糯米,色澤鮮艷,色彩鮮艷,晶瑩透亮,潤軟醇厚均勻,有壹股植物清香,吃起來回味無窮,有壹定的藥用價值。紅蘭草生血,梔子有清熱涼血的作用,用楓葉煮的青粳米可以強筋骨,益胃補髓。莊五色糯米的風味因地而異。有的把泡好的米豆或綠豆和五色糯米壹起放入蒸鍋裏,把剁碎的半瘦肥豬肉和剁碎的小蔥放入熱鍋裏煎,然後加入適量的鹽、料酒、醬油、味精等。,然後將蒸好的五色糯米、米豆、綠豆倒入鍋中,抓勻。這糯米吃起來很香,有壹種獨特的風味。有的將糯米蒸熟,將花生和芝麻炒熟放入研缽中,再將花生和芝麻撒入五色米中拌勻。這五色糯米飯味道濃郁。還有人把五色糯米放進壹個新鮮的竹筒裏,然後把竹筒放在篝火上慢慢烤。隨著竹筒的爆裂聲,壹陣陣香味溢出,特有的竹筒香味更是讓人垂涎三尺。運氣好的家庭成員喜愛五色米,作為幸福和好運的象征。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要煮五色飯,分發給鄰居。壯族人也喜愛楓葉,認為楓葉可以“驅邪”,給人們帶來好運和平安。所以在農歷三月初三煮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會插上壹片精心挑選的楓葉。即使是煮五色飯的染料殘渣,也要撒在屋外的墻腳,以便驅邪保平安。壯族人愛煮糯米飯,常以糯米飯顏色是否鮮艷、味道是否香甜來判斷女主人是否是真正的巧女。三月初三,天還沒亮,主婦們就悄悄起床,把五色糯米放進蒸籠,用中火蒸。很快,莊村裏到處彌漫著濃郁的香味。早上,孩子們出來了,每人手裏拿著壹團糯米,邊吃邊比,看誰的糯米更黑、更黃、更紅、更香。很快,店主的小姨子也出來了。他們挨家挨戶走,挨家挨戶看,挨家挨戶嘗,看誰家的糯米最黑、最黃、最紅、最香。他們看著,比較著,品嘗著,莊鄉的三月三上午變得熱鬧起來。不壹會兒,少男少女們壹個個走出來,穿著華麗的壯族服飾,手拿繡球,背著五色糯米,哼著山歌,手拉著手,到坡上追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