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砂養胃湯處方
1.首先開胃,具有氣血生化之源。
(1)芳香開胃法:苔膩晦暗,屬耐濕、中焦。芳香開胃為宜,宜用溫膽湯、保和丸切之。如胃癌(2)和膠質瘤(1)病例,用溫膽湯開胃,後用杞菊地黃湯補腎扶正。
用溫膽湯開胃祛苔,需要知道申氏常用的序貫五步法,以及壹味治丹參、痰瘀、壹味生氣、益氣養毒兩法。所謂序貫五步法祛痰,第壹步是加生薏苡仁10g,車前草30g,利尿白花蛇舌草30g,瓜蔞30g,菊花10g,當歸15g等。潤腸,以利排便,給痰壹條出路。
如食道癌(1)脾胃不和證,用茵陳、澤瀉、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利尿,用瓜蔞、萊菔子潤腸;腎細胞癌病例①痰濕證,桑白皮、生薏苡仁、車前草、丹參,宣滲以除痰濕毒,並合為“開鬼門關、清宮”、“治未病、去故地”之劑(蘇文唐冶勞侖)。如果不能祛除膩苔,可以改成“三竹”:燥熱時用天竺黃,咳嗽時用竹瀝水,如胃癌的情況(2)痰瘀互結證,這是第二步。如果不行,加茵陳15g,澤瀉10g,這是第三步。或者是油膩的,也可以直接添加。如果還是不行,再加入松藻15g,海帶15g,這是第四步。膩苔仍存,最後可加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蛤蜊30克,如食道癌(1)脾胃不和證、胃癌(2)痰瘀互結證、肝癌(1)肝郁痰瘀證。先去膩苔,再去痰,才是臨床見效之道。
痰瘀交織,痰不忘散瘀。壹味加丹參可形成痰瘀同治、以化痰為主的藥物,如腎癌病例①痰濕下阻證;痰阻氣傷,壹味生氣,既能益氣化痰,又能扶正托毒,如膽囊癌病例①痰毒阻滯證。
(2)健脾開胃法:苔薄愚,因脾不健,宜健脾開胃,拋香砂六君子湯斬之。比如胃癌,用香砂六君子湯健脾開胃後,再用杞菊地黃湯扶正固本;膽囊癌(2)壹開始用龔毅散健脾,開胃後用杞菊地黃湯扶正防復。
(3)滋陰開胃法:無苔或少苔,是胃陰不足所致,宜滋陰開胃,用養胃湯或增液湯加減。比如鼻咽癌(①),先用頭增液湯開胃,再用杞菊地黃湯合當歸補血湯滋補肝腎。
2.調理腎臟,恢復正氣的先天之本。
當胃是開放的,塗層薄而不膩,或它是薄的,可以接受,杞菊黃帝湯燦用於調節陰陽的腎。沈氏認為,健脾不如補腎。健脾就是調理氣血,有兩個缺點:壹是性溫,容易擔心熱致炎癥。過量口服會引起口幹、咽幹,甚至流鼻血、煩躁不安;兩者都是油膩的,往往阻礙了減少腸胃攝入的弊端。過量口服會導致食量下降,得不償失。補腎就不同了。補腎可以調理腎中的陰陽、水火,蒸發脾土,滋養五臟,比健脾更全面,沒有補氣養血、阻胃之弊。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中,壹是能補腎,恢復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二是患者精神健康,生活質量提高,可以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再比如肝腎同源。加當歸10g,白芍10g補肝血,可養腎陰。脾腎互為根源。補充黃芪15g、黨參10g、仙鶴草10g也可作為腎精生化之源,從氣血陰陽互根間接治療。比如直腸癌的治療(1)脾腎兩虛型,杞菊地黃湯和當歸補血湯壹起用,兩天互相轉化。
3.唐半丸慢,為的是消除復發之憂。
(1)湯劑減半:《蘇文鄭午昌大論》:“病久新,故有毒無毒,宜常服。大毒治病,十進六;往往毒藥治病,十之八九;小毒治百病,十進八出;無毒處理,十之八九;糧、肉、果、菜用盡,不習慣,傷之。”治療藥物要止中病,不傷正氣。患者病情穩定後,湯劑劑量減半,由兩天1減為1,晚上服用1次,早晚服用芪菊地黃膠囊和正心泰膠囊,共2 4周。
(2)藥丸慢圖:惡性腫瘤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情緒、飲食、疲勞等。,而且很容易復發。因此,防止復發是非常重要的。“藥丸慢圖”也是避免疾病復發的重要措施。
壹般有三種形式:壹種是將有效方藥加至五倍劑量,研磨成水丸或裝入膠囊I,每次3g,每日兩次,連服2-3個月。二、午餐、晚餐後服用加味保和丸3g,芪菊地黃膠囊5粒(每粒0.4g),早晚服用2個3個月。三是重構膠囊處方。如加味黃羲丸(貴藥:麝香5g、牛黃5g、西洋參30g、三七(沖)60g、羚羊5g、海馬粉10g、熊膽5g、冬蟲夏草10g、靈芝30g;壹般藥物:生黃芪60克、當歸30克、生杜仲30克、桑寄生30克、茯苓30克、生薏苡仁60克、仙鶴草30克、山藥30克、丹參60克、焦三仙90克、生雞內金90克、烤奶粉30克、炒白術30克、白花蛇舌草60克;酌情用藥:各種疾病的中醫首選。貴重藥單獨研末,普通藥和任選藥研成細粉,與貴重藥粉混合,裝入1號膠囊(0.3g/粒),每日三次,每次10粒。
以上內容可以概括為三法兩要。三種方法:壹、厭食、苔膩的患者,先用溫膽湯或保和丸祛濕開胃,再用杞菊地黃湯補腎,這是正常的方法;第二,如果患者食欲不佳,苔不膩,就用香砂六君子湯健脾開胃,再用杞菊地黃湯補腎,這是改革;第三,要消除痰、瘀、熱、毒、邪,只能用白花蛇舌草、生薏苡仁、公英、野菊花、丹參等產品。具有滲濕、活血、解毒而不傷正氣的功效,作為輔助手段使用。兩個要領:壹是有治療順序,先消實後補虛;第二,除惡不傷義,強身不愛惡。這是王先生治療惡性腫瘤的創新思路,往往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註:本文涉及的各類方子、驗方、偏方僅供專業中醫參考,不能作為驗方。請不要盲目嘗試,平臺和我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