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孕婦食譜 - 山珍野菌小心嘗--三讀《老味道》

山珍野菌小心嘗--三讀《老味道》

汪曾祺先生《老味道》壹書中的《菌小譜》,值得細細的讀。汪老是作家、美食家,又見多識廣。文中寫到南方的冬菇、北方的野生柳饃、草原上的口蘑、人工種植的平模等,讓人增長見識。汪老對雲南的野生菌,情有獨鐘。他寫道:“我在昆明住過七年,離開已40年,不忘昆明的菌子。”“雨季壹到,諸菌皆出,空氣裏壹片菌子氣味,無論貧富,都能吃到菌子。”幾句話,就把雲南野山菌上市時的特有氣氛,烘托出來了,令人向往。昆明是省會,雲南最大的城市,野生菌且如此多,每年6、7月份,那些小城、小鎮菌子上市,竟有“壓斷街”之說。雲南地處橫斷山脈,山多山大,野生菌自然是多的。

雲南野生菌品種繁多。汪老書中重點寫了四種具代表性的:牛肝菌、青頭菌、雞油菌和幹巴菌。這四種菌,全省各地都有,屬於菌中的上品。比這四種更有名的是雞樅,堪稱菌中之王。

雞樅的蓋呈傘狀,灰黑色,光滑得像抹了油似的。蓋內有白色菌折,菌桿也是白色,且特別長。舉著壹傘開放的大雞樅,就像舉著壹把小小的油紙傘。菌桿上粗下細,結構細密,吃起來有嚼頭。雞棕味鮮美,似有雞肉味,這也許就是它被叫做雞樅的原因。雞湯煮雞樅,是宴客的壹道大菜。出菌子的季節,在墨江縣城,是無菌不成席的,當然不能沒有雞樅。因味美,產量不高,價格也貴。其中又分若幹小類,什麽黃皮雞樅、粗腿雞樅、螞蟻古堆雞樅的。這種螞蟻古堆雞樅,個比較大,據說長在壹種叫螞蟻古堆蛇出沒的地方。那裏土質特別松軟,不長雜草,很適宜雞樅生長。雞樅最好是煮來吃,因為煮出的湯,特別鮮美。雞樅買得多,想存放,最好用油炸。雞樅炸香脆了,炸雞樅的油也有雞樅香,連油帶雞樅用瓶裝起來,能保存好長時間,且是上等的調味料。吃面條、米線的時候,放上壹小勺雞樅油,用雲南話說是“好吃得鼻子都舔光了”。

奶漿菌的形狀與青頭菌相似。那圓形的井蓋與短小的菌桿都是黃色、深黃色或棕色,碰破壹點,即流出乳白色的汁液,奶漿菌的名稱大約因此而得。出菌季節的中後期,這種菌特別多。吃法壹般有兩種,壹是洗凈後碾碎,以蒜瓣青椒同炒;另壹種是洗凈後,將菌蓋菌桿分開,倒入燒幹的鐵鍋中焙幹水汽,再放油煎炒,吃起來有幹香味。

出菌季節末期上市的多為掃把菌,壹簇壹簇的,形似掃把,也有叫老鼠腳。馬皮泡的形狀顏色,頗似圓土豆。也許是這種菌容易得,若有人得了便宜,就說他撿了馬皮泡。做這兩種菌壹定要先用沸水煮過,不是壹般的焯。馬皮包煮的時間長些,熟了再切片炒。這兩種菌的味道,不能算鮮,還有點淡淡的苦味,但勝在量多山上容易撿到,人們也變著方兒的把它們做出好味道。

據說色彩鮮艷的菌有毒,其實也不盡然。比如大紅菌,蓋面,顏色淺紅或深紅,十分好看,但無毒。初學撿菌的人,都能撿到這種菌。早年間,其在菌類中的地位也就壹般。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2010年我去思茅,有人設宴款待,特別做了壹道大紅菌煮雞,即雞肉與大紅菌同煮。已經過了出菌季節,用的是曬幹的大紅菌,說是營養特別豐富,大紅菌幹的價格已經堪比菌中之王的雞樅。我嘗了壹嘗,覺得味道遠不如雞湯煮雞樅的鮮美。大紅菌由烏鴉變鳳凰,顯然是有人炒作的結果,結果,而非此菌變得更好了。

就像愛釣魚的人認為,釣魚比吃魚好玩壹樣。愛撿菌子的人,也認為撿菌子比吃菌子有更大的樂趣。因此,雨季壹到,山上出菌子了,城鎮居民乃至忙碌的上班族,也會抽空上山撿菌。人們三五成群,呼朋喚友,滿山遍野的跑上半天壹天,都會滿載而歸。若是初次撿菌的人,壹天下來,雖撿了壹大筐,經有經驗的人識別,能吃的沒有幾朵,多為毒菌,便是呵呵壹笑,把壹筐菌倒了,壓碎埋進土裏。在山林中跑了壹天,很好玩,吃不吃菌沒有關系。

誤吃毒菌會中毒,吃無毒菌會不會中毒呢?這很難說。曾有壹戶人家,吃了無毒的類似雞樅的櫟窩菌,全中毒了。幸好搶救及時,沒出人命,這是為什麽呢?壹種可能是沒煮,或者說煮的不透;另壹種可能是還吃了某種與菌相克的食物。所以,炒菌子放蒜,壹則為調味,再則也是防腸胃不適或中毒。

近年來,很多人說野生菌是山珍,營養豐富,價值也日漸上漲。我不知道是否做過科學分析鑒定,有多少營養成分。我只聽我的祖輩乃至曾祖輩的人說,菌子可以吃,但不能多吃。尤其是體弱或上年紀的,吃多了傷腸胃,還會覺得渾身乏力,用雲南話說是“下氣”。生病的人更不能吃菌子。我小時候很愛吃菌子,現在也只是嘗嘗鮮而已。總而言之,野山菌雖好吃,但壹定要小心謹慎,絕不可為嘴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