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孕婦食譜 - 陜西長武縣的風俗

陜西長武縣的風俗

傳統飲食

民間吃食習慣以小麥、 玉米、高粱為主,搭配蕎麥、糜、谷等雜糧。 家常便飯以蒸饃、米湯或面條為主。 農村習慣壹日兩餐, 忙時三餐, 晚飯俗稱喝湯。 吃食味喜酸辣,做工精細, 以麥面為例有蒸、 搟、烙、 炸、 烤、 洗、壓、 攤等,花樣繁多,風格各異。長武人熱情好客、筵席萊肴煎、炒、燴、炸, 關中和隴東風味兼有,色味都很講究。 壹般筵席為 "五魁"、 "八挎五"、 "重八"、 "重九"、"滿十"等, 民間過事重體面、講排場,節日飲食比較豐富, 過年吃面條、 肉菜、火鍋, 端午吃粽子, 中秋吃月餅,重陽吃棗糕,臘八吃米粥。

禮節交際

長武人交際講禮儀、重情誼。送往迎來、熱情好客。親朋好友或師長光臨, 必設宴歡迎。 至親厚友赴考、上任、遠行, 必設宴歡送。 生意開張營業、造屋上梁、喬遷新居、拜師招徒、男婚女嫁、生日滿月、老人慶壽、做棺材"交木",逢年過節或過事,都互相祝賀, 送禮饋贈,待客過事,必有"禮簿"用以備查而禮尚往來。

民間歷來以尊老愛幼為美德。逢年過節, 祭祀祖先,向長者叩首、行禮。 與平輩互相作揖問候。不論公***場合或日常生活,稱呼親切,長幼有序。走路、進門、說話、吃飯、乘車, 禮讓老者。坐席時晚輩向長輩和客人敬酒勸菜。

人們交往之間註重正當的送禮饋贈。 結婚為女方送"添箱", 有衣料、 床單、 被面、 花鏡等; 為男方送賀禮, 有衣料、 床單、被面、 影集、花瓶和現金等;老人生日送壽聯、壽幛等;嬰兒滿月贈送小娃帽、鞋、童服、玩具等;喪事送花圈、挽聯、牌匾、 奠儀等; 親友若逢災遇難, 前往慰問或資助財物。其它節日按親疏遠近和經濟量力酌情送禮,薄厚不等。

長武人重視親戚情誼, 交往頻繁, 招待熱情。凡登門稀客, 主人則熱情款待, 至少壹根煙、壹杯釅茶。遇到飯時管待吃喝,謙虛禮讓。筵席或壹般便飯, 以盤子橫木和房舍後墻位置為上,禮讓客人。席間主人殷勤敬酒、勸萊, 招呼“吃好”。客人離去時,舉家送至大門以外, 互相道謝話別。

鄉鄰之間, 遇有急難, 互相幫助, 關心體貼之情成為傳統風尚。農戶修建住宅,農忙搶收搶種, 幫工還工,不計報酬。遇到天災人禍, 壹處有難,八方支援。

節令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春節”,俗稱新年、新春、年節、過年。早餐,歷來吃臊子湯長面。飯前, 自家晚輩向長輩跪拜磕頭。飯後, 同族男子聚集, 走村串戶給長者“拜年”。 見面後不論家庭院落、村頭路旁,相遇親友隨地叩拜, 並互相祝願道賀。 進屋後, 遇有已故未滿三年的靈牌先拜, 再以輩份逐人叩拜。 長輩亦表謙讓, 並置酒菜招待。 午餐七碟子八碗、火鍋豐盛有余,飲燒黃二酒。

年三十晚舉家團圓, 歡聲笑語,***度良宵。子夜零時,廣播電臺、 電視臺報年鐘聲響過, 鞭炮齊鳴, 震耳欲聾。 清晨, 祭奠祖先,叩拜老人。 大人娃娃喜氣洋洋,興高采烈。從初壹到初三, 早餐由吃長面增加餃子、餛鈍。 午餐肥肉美酒, 更加豐盛。走親訪友, 絡繹不絕,到處充滿文明、祥和的熱烈氣氛。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 也叫 “燈節” 。 鬧元宵, 玩花燈。 民間有“小初壹, 大十五” 之說,民間蒸花饃, 按照十二生肖屬像捏制各類形象,祭神"看燈"。新婚妻的娘家、未婚妻的婆家、嬰兒的舅家都要提前送燈籠和花饃。 新媳婦回娘家"躲燈"。還有青年媳婦為早生孩子而“偷”牛犢饃的習俗。入夜講究吃涼粉, 亦有吃元宵的習慣。每年從正月十四到十六,每晚戶戶紅燈高掛, 兒童挑燈戲耍。縣城集鎮舉辦元宵燈會,氣球彩帶騰空天際, 使人眼花繚亂。 入夜點燈屏、放煙火、猜燈謎、舉辦社火、戲劇會演。 至十六日,人們四處遊玩,各行其樂謂之“遊百病”, 希望祛病延年,老幼康樂。

端午節

五月初五端午節, 亦稱端陽, 俗稱 “端五”。祖輩相傳, 民間甚為重視。黎明早起, 灑掃除塵。采集艾蒿, 懸插於門楣。孩子以露水潤發, 頭上系艾葉,胸前系香包,俗稱“荷包”、耍貨。用雄黃抹鼻、 耳孔, 意為避瘟、驅蟲。 早餐吃夜晚做好的粽子、油糕、綠豆糕點和艾葉形狀的花饃。 午餐吃炒菜、擺宴席, 喝雄黃藥酒,民間親鄰以粽子、 艾葉饃互相饋贈, 婚者, 男方須向女方贈送禮品,名曰“追節”。婦女、孩子手足腕系五色線“花花繩”, 穿花鞋、花裹肚,男女老幼均配帶形狀新穎各異的荷包,兄弟姐妹和未婚對象互贈荷包, 以寄情誼。

除夕

臘月最後壹天的夜晚稱除夕。 當天,徹底清掃衛生,糊窗格,貼窗花,準備香燭、鞭炮, 貼對聯(俗稱對子)、門神(秦瓊、敬德)和年畫。 在院內貼 “春回大地” , 大門外貼 “出門見喜” , 炕壁貼“百病不生” , 室內貼“人壽年豐”、“五谷豐登”、“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等。 上午, 煮肉、炒菜、 壓面, 忙於辦好大年初壹的吃食。 午後,家長帶子孫上墳祭祖。凡亡故未滿三年者都要請靈封牌位,供於堂屋。入夜, 門前掛紅燈、煨火。全家老小喜氣洋洋聚集"吃年飯"。長輩給晚輩"壓歲錢", 晚輩向老人磕頭祝福。除夕的三十晚“坐夜”,全家團圓圍座,有說有笑,興致勃勃的收看春節聯歡晚會。

社會習俗

嫁娶

婚前男女經親朋介紹提親或自由戀愛,經過壹段時間的接觸雙方都無意見,便可履行訂婚手續。訂婚時,男方請親友, 設宴歡聚。女方及其親屬去男方家中收受男方饋贈衣物和彩禮, 稱為“會親”。訂婚後,每逢端午、中秋、重陽及春節,男方親屬赴女方家中送禮,謂之“追節”。婚姻關系確立後, 男女雙方經常往來,感情日深。結婚前男女雙方經過婚姻登記,領取結婚證。由雙方家長確定結婚日期,婚期前壹日,女方娘家設宴待客。 結婚當天,男方家中貼對聯、掛紅布,喜氣盈門,高搭棚席,殺豬宰羊,設宴廣待賓客。新娘進門後,舉行結婚儀式, 宣讀結婚證書, 證婚人講話,新郎新娘入洞房,新舊習俗夾雜。開宴時,新娘敬煙酒遞糖果。並備禮謝媒,俗稱謝“紅爺”。 洞房花燭夜, 盛行道喜, 鬧洞房俗稱“耍房”。新郎新娘介紹戀愛經過, 唱歌跳舞, 耍逗取鬧。婚後三日,新婚夫婦帶糕點糖果同赴女家, 拜見嶽父嶽母, 必受盛情款待, 當日返回稱為“回門”。婚後7-12天,新婦回娘家住相等的天數,稱“遨十”。回婆家、再去娘家各壹月,稱為“遨對月”。

生育

在女兒臨產當月的初二、三,女方親娘帶大鍋盔和嬰兒裹肚來女兒家中,將大餅扣在鍋蓋上, 用拳擊破,將裹肚從女兒住處窗口拋進去,再進屋把裹肚壓在席底稱為“打鍋”, 以保生產順利和母子平安。產後三天,娘家人帶生面條去女兒家中探望,俗稱“下奶”;產後10-20天,娘婆兩家至親好友探望產婦及嬰兒,攜帶烙餅、雞蛋、掛面、紅塘和衣物, 祝願大小平安。 孩子出生壹月時,做“滿 (彌)月”,滿月之日,備置豐盛飯萊, 親友登門祝賀,嬰兒舅家人饋贈被單、童裝、童車、衣帽。 壹般親友贈布料、童裝、玩具等。午宴時,趁其不備給嬰兒父母、祖父母臉上抹黑、 紅顏色,追逐嬉戲, 皆大歡喜。

喪葬

人死後,家人壹般先要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鉤穴地, 隨後“盛斂”,擇日祭奠,參加祭奠者送獻禮(饃)、花圈、 擡蠟、挽聯、牌匾、孝帳等。 靈堂設置遺像,供各式獻飯。孝子戴孝帽、 穿孝服、 縵白鞋。 親友戴黑紗、 黑袖套、 白紙花。 招待以家庭情況而定。 早晨血條湯,中午開席肉食齊備,備燒黃二酒。次日清早送埋前, 湯菜齊上,謂之“風攪雪”。護送靈柩, 除八擡大轎以外, 又盛行拖拉機、汽車送葬,浩浩蕩蕩,哀聲鼓樂, 情調淒涼。安葬後抱回靈牌在家供奉。長武民俗忌"死"字。凡死者年老稱“歿”, 壯年稱“亡”,少年稱“殤”, 幼兒稱“撂”。50以上為“老喪”,70歲以上為 “壽終正寢”, 葬禮都較隆重。 小口少亡或非正常死亡, 多隨即掩埋。 未婚男女死亡不備棺材, 釘“四堵墻”或草席卷裹,墓穴不打黑堂, 衣不扣鈕,俯臥掩埋,凡壹戶百日內死亡兩人為重喪,靈柩不能出大門,壹般破墻或從崖背吊出棺材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