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廣東成了中國最沒文化的省份?
眾所周知,廣東(包括香港)缺乏文化。用香港學界和鳳凰衛視的話說,“這是文化沙漠。”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是壹個聚合型的――它周圍的優勢匯聚在文化中心,形成了燦爛的中國文化。他不同於中東、歐洲乃至世界的其他文明,比如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等等。都是發散的,都有壹個文化中心,從這個中心向外擴張,徹底改變周圍的“野蠻人”。所以說中華文明在世界上是“獨壹無二”的,聚合就是“獨壹無二”之壹。在中國,幾乎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燦爛的文化,構成了波瀾壯闊的大中華文化的主體。提到壹個省,就能想到它的優勢。《南嶺》對於走路騎馬的祖先來說,難度很大。廣東人要想和先進的中原人交流,有很多障礙,導致廣東文化的落後。第二,濕熱阻礙北方知識分子的進入。對於醫療技術不發達的北方古人來說,嚴重的濕熱是致命的,所以古人說此地是“癤子之地”。除非被流放,他們壹般不會來,來廣東相當於半條命。所以,這裏壹直缺少受過教育的人。第三:主觀上我更喜歡和東亞南亞交流。元明以來,造船技術發達,廣東人開始大規模移民東南亞。菲律賓群島,荷屬東印度群島,中南半島,因為對於古代廣東人來說,這些地方都是蠻荒之地,容易謀生,沒有中原那麽有競爭力。但是,有壹個問題:東南亞本身沒有文化,東南亞沒有多元文化。交流多了,雙方都成了文化真空,就像文盲和文盲,到後來,連名字都不會寫了。“向南方學習”似乎是廣東的傳統,現在廣東還願意向香港的殖民文化學習,值得深思和重視。第四:人口相對稀疏。四川盆地氣候宜人,不冷不熱。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旱澇保收,百姓富足。“倉廩實知禮儀”,嗯,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用踏實的生活去做與文化相關的事情。而廣東,土質差,氣候過於濕熱,人口少,更多的人忙於謀生,無暇思考這種高層次的問題,所以成了文化沙漠。我認為古代廣東(1840之前)文化的缺失,無非就是以上幾點。近代以來,科技發展,交流增多。按理說廣東應該可以從各方面學習壹些文化。其實這種情況真的出現過。1840外地人到來後,壹段時間廣東真的學到了很多。由於僑民眾多,他們對西方技術的掌握程度高於中原,看到的“西洋景”也更多。甚至還有像孫中山這樣的人,第壹批翻譯西方著作的多是廣東人。比如:“細胞”,譯者的意思是“小細胞”,小細胞體,粵語稱“小”為“精”,約定俗成成為“細胞”。“出租車”,taxi,粵語讀作“desei”,就是“出租車”。必勝客,也是粵語“客”,發音為“哈”。1840之後的幾年,他們領先的東西也是壹些副產品。他們被動地接受了他們,所以很快被他們認為的“北方人”超越了。其實說到底,這裏沒有文化基礎,會導致他們有機會發展更好的文化而錯過,因為機會只有有準備的人才能抓住。所以基於這些原因,我認為廣東(包括香港)這種沒有文化的現象,可能會延續上百年。真希望300年後的廣東是壹個有著燦爛粵文化的廣東,而不是又壹片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