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是什麽意思
囫圇吞棗意思如下:
囫圇吞棗,是壹則漢語成語,出自宋·圓悟克勤《碧巖錄》。該成語原指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其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
成語出處:“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壹似渾侖吞個棗。”(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後人據此典故提煉出“囫圇吞棗”這則成語。
成語運用:“囫圇吞棗”指把整個棗兒吞咽下去,形容讀書不認真,含貶義。該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賓語、狀語。
現代·朱自清《論詩學門徑》:“學習文學而懶於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壹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成語寓意
囫圇吞棗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書文句照本死讀,好比吃東西不加細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壹樣。囫圇吞棗是壹種泥古不化,應為學習者忌。學習知識時應該把要學的知識徹底理解,再認真去掌握它、應用它。
如果學知識只是籠統地學,缺乏思索,就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也不可能對知識靈活運用。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做事情時,不能壹味地求快,乞求壹步登天。有道是“欲速則不達”,壹步壹個腳印地循序漸進,方能規避風險,把事情做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