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筆記圖解的圖書目錄
緒論
壹、醫學概述
(壹)醫學定義
(二)醫學的學科性質
二、中醫學的含義與特點
(壹)地域特點
(二)時代特點
(三)方法特點
(四)對象特點
三、中醫基礎理論的含義與構成
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壹)先秦、秦漢時期-孕育、奠基階段
(二)晉、隋、唐時期——繼承、提高階段
(三)宋、金、元時期——學派湧現、理論突破階段
(四)明、清時期——綜合匯通、深化發展階段
(五)近代與現代——系統化、多元化、理性化階段
五、中醫理論體系的建構方法
六、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壹)整體觀
(二)辨證論治
第壹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壹節 精氣學說
壹、精氣的含義
二、哲學之氣的特性
三、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壹)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
(二)氣是運動不息的物質
(三)氣是天地萬物相互感應的中介
(四)氣化及其形式
四、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壹)構建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
(二)構建中醫學整體觀念
(三)說明生理現象和病理過程
(四)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
第二節 陰陽學說
壹、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壹)陰陽學說的形成
(二)陰陽概念的基本內涵
(三)陰陽的特性
(四)陰陽的相互關系
二、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壹)說明人體的組織機構
(二)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
(三)解釋人體的病理變化
(四)指導疾病的診斷
(五)指導疾病的防治
(六)歸納藥物的性能
第三節 五行學說
壹、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壹)五行概念的基本內涵及其形成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事物五行屬性的歸類
(四)五行的生克關系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壹)說明臟腑的生理及相互關系
(二)解釋五臟系統疾病的傳變規律
(三)指導五臟系統疾病的診斷
(四)指導五臟系統疾病的治療
第二章 藏象
第壹節 概說
壹、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臟腑的分類及其生理特點
三、藏象學說的形成
四、藏象學說的特點
(壹)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
(二)具有時空觀念的結構功能模型
第二節 五臟
壹、心
(壹)心的生理功能
(二)心的生理特性
(三)心與形竅誌液的關系
二、肺
(壹)肺的生理功能
(二)肺的生理特性
(三)肺與形竅誌液的關系
三、脾
(壹)脾的生理功能
(二)脾的生理特點
(三)脾與形竅誌液的關系
四、肝
(壹)肝的生理功能
(二)肝的生理特點
(三)肝與形竅誌液的關系
五、腎
(壹)腎的生理功能
(二)腎的生理特性
(三)腎與形竅誌液的關系
第三節 六腑
壹、膽
(壹)膽的生理功能
(二)膽為奇恒之腑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壹)三焦的生理功能
(二)功能特點
第四節 奇恒之腑
壹、腦
(壹)腦的主要功能
(二)腦與五臟的關系
二、髓
三、骨
四、脈
五、女子胞
(壹)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二)女子胞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壹)臟與臟的關系
(二)臟與腑的關系
(三)腑與腑的關系
(四)五臟與奇恒之腑之間的關系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
第壹節 精
壹、精的概念
二、精的生成
三、精的生理功能
第二節 氣
(壹)氣的基本概念
(二)氣的生成
(三)氣的主要功能
(四)氣的運動
(五)氣的分類
第三節 血
(壹)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主要功能
(四)血液運行與臟腑的關系
第四節 津液
(壹)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謝
(三)津液的主要功能
第五節 氣血津液的關系
(壹)精與氣的關系
(二)精與血的關系
(三)精與津液的關系
(四)氣與血的關系
(五)氣與津液的關系
(六)血與津液的關系
第四章 經絡
壹、經絡系統的組成
二、經絡的循行分布
(壹)十二經脈的循行分布
(二)奇經八脈的循行分布
(三)別絡、經別、經筋、皮部的循行分布
三、經絡的生理功能
(壹)經絡的基本功能
(二)奇經八脈的功能特點
(三)十五別絡的功能特點
(四)經別、經筋、皮部的功能特點
第五章 病因
第壹節 外感病因
壹、六淫
二、疫氣
第二節 內傷病因
第三節 病理產物性致病因素
第六章 病機
第壹節 發病原理
壹、發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響發病的因素
三、發病的形式
第二節 基本病機
壹、邪正盛衰
(壹)邪正盛衰與病邪出入
(二)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三)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二、陰陽失調
(壹)陰陽偏勝
(二)陰陽偏衰
(三)陰陽互損
(四)陰陽格拒
(五)陰陽亡失
三、精氣血津液失常
(壹)精的失常
(二)氣的失常
(三)血的失常
(四)津液代謝失常
(五)精氣血津液關系失常
四、“內生五邪”病機
(壹)風氣內動
(二)寒從中生
(三)濕濁內生
(四)津傷化燥
(五)火熱內生
第三節 疾病的傳變與轉歸
壹、疾病傳變
(壹)傳變的形式
(二)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
二、疾病轉歸
第七章 養生·預防·治則
第壹節 養生
壹、養生的基本原則
二、養生的主要方法
第二節 預防
第三節 治則
壹、扶正祛邪
二、標本先後
(壹)急則治標
(二)緩則治本
(三)標本兼治
三、調整陰陽
(壹)損其有余
(二)補其不足
四、正治反治
五、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壹)因人制宜
(二)因時制宜
(三)因地制宜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