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兒童過敏性紫癜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紫癜是兒童常見出血性疾病之壹,臨床上分為過敏性紫癜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兩種。但很多人都認為是壹種疾病,沒有區別。事實上,這是兩種不同的疾病,有著很大的差異。
過敏性紫癜是由過敏引起,當某些過敏原進入過敏體質內,經過兩周左右的潛伏期,使毛細血管產生過敏性炎癥,導致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液和淋巴液滲入組織內,引起皮下組織黏膜或內臟組織滲出性出血和水腫。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血小板的減少影響止血功能也是其中原因之壹。
除此之外,過敏性紫癜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還有以下區別,詳細介紹如下。
第壹、臨床表現不同
過敏性紫癜
多數患兒在發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多數情況以皮膚紫癜為首發癥狀,皮疹是本病的主要表現。主要分布在負重部位,多見於下肢遠端,踝關節周圍密集;其次見於臀部。
特征性皮疹為高出皮膚,初為小型蕁麻疹或粉紅色斑丘疹,壓之不褪色,即為紫癜。皮損部位還可形成出血性水皰,甚至壞死,出現潰瘍。紫色融合成片,最後變為棕色。壹般1-2周內消退,不留痕跡;也可遷延數周或數月。
約2/3患兒出現消化道癥狀。壹般出現在皮疹發生1周以內。最常見癥狀為腹痛,多表現為陣發性臍周絞痛,也可波及腹部任何部位。約半數患兒大便潛血陽性,部分患兒出現血便,甚至嘔血。
泌尿系統可為肉眼血尿或顯微鏡下血尿及蛋白尿,或管型尿。可發生於過敏性紫癜病程的任何時期,但多數於紫癜後2-4周出現,也可出現於皮疹消退後或疾病靜止期。大多數患兒僅有少數關節疼痛或關節炎。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本病見於小兒各年齡時期,分急性(≤6個月)與慢性(>6個月)兩型。
急性期發病突然,出血嚴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同時常患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病例無明顯年齡高峰但多見於學齡期,多數發病隱匿,出血癥狀較輕,約10%患兒是由急性轉為慢性。其出血的特點是皮膚、黏膜廣泛出血,多為散在性針狀的皮內或皮下出血點,形成瘀點或瘀斑;四肢較多,但也可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腫;有些患兒以大量鼻衄(約占20%-30%)或齒齦出血為主訴。
常見嘔血或黑便,多為口鼻出血時咽下所致,發生真正胃腸道大出血者並不多見。球結膜下出血也是常見癥狀。約1%患兒發生顱內出血,成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致死的主要原因。
第二、實驗室檢查結果不同
過敏性紫癜
血小板計數正常或升高。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及血塊收縮時間等均正常。部分患兒白細胞總數增高達20×109/L,伴核左移。血沈可增快,C反應蛋白及抗鏈球菌溶血素可呈陽性。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1)血常規:周圍血中最主要改變是血小板減少至100×109/L以下,出血輕重與血小板高低成正比。其余兩系基本正常,偶有失血性貧血。
(2)骨髓塗片:主要表現為巨核細胞成熟障礙。巨核細胞分類:原巨核細胞和幼稚巨核細胞百分比正常或稍高;成熟未釋放血小板的巨核細胞顯著增加,可達80%;而成熟釋放血小板的巨核細胞極少見。
(3)血小板抗體檢查:主要是血小板表面IgG(PA IgG)增高,陽性率為66%-100%。同時檢測抗血小板抗體(PAIgG、PAIM、PAIgA),可提高檢測陽性率。
第三、治療方案不同
?過敏性紫癜
急性期臥床休息,有蕁麻疹或血管神經源性水腫時,應用抗組胺藥物和鈣劑。可用抗血小板凝集藥物(阿司匹林或雙嘧達莫)、抗凝治療(肝素鈉或肝素鈣)。當有嚴重消化道病變(如消化道出血)、腎病綜合征、急性腎炎,可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腎功能衰竭時,可采用血漿置換及透析,嚴重病例可應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減少活動,避免創傷。應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對重度以上出血患兒可選用丙種球蛋白。輸新鮮血小板僅可作為嚴重出血時的緊急治療。激素無效可試用長春新堿、環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劑。脾切除對慢性患兒有壹定緩解率,但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
上述為過敏性紫癜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主要區別點,全面了解這些就能做到準確區分,科學醫治。
但是要註意,這兩種疾病恢復期較長,在此期間壹定要格外註意做好相關生活護理,如加強營養、適度運動鍛煉、保證充足睡眠等,促進疾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