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隨子有哪些特征?
(田謹為)
續隨子(Euphorbia lathyris L.) 別名千金子、小巴豆。為大戟科1—2年生草本。主產河北、河南,此外,四川、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貴州、雲南以及東北等省亦產。多為野生,有少量栽培。以種子入藥。種子含脂肪油約48%,其中含油酸、棕櫚酸、亞油酸等,此外尚含巨大戟二萜醇-3-十六烷酸酯、7-羥基千金二萜醇等二萜醇類化合物,γ-大戟甾醇等甾類化合物,雙七葉內酯等香豆精類化合物以及山柰酚-3-葡萄糖醛酸甙等黃酮類化合物等。味辛,性溫,有毒。有行水消腫,破血散瘀的功能。治水腫、痰飲積滯脹滿、二便不通、血瘀經閉;外用治頑癬、惡瘡等癥。藥埋臨床研究有浚瀉作用,對晚期血吸蟲病,有消除腹水、縮小肝脾的較好效果。
壹、形態特征
高50—100cm,全株微被白粉,含白色乳汁。莖直立,圓柱形,莖下部葉較密。葉對生,線狀披針形,無柄;上部葉具短柄,交互對生,卵狀披針形,長5—15cm,寬6—15mm,先端銳尖,基部近心形,全緣,上面綠色,背面灰綠色,主脈突出。杯狀聚傘花序生於枝端,通常2—4枝排列成傘狀,基部有葉狀苞片;總苞杯狀,頂端4—5裂,腺體4枚,略成新月形;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生於杯狀總苞內;雄花多數,每花只有雄蕊1枚;雌花只有雌蕊1,子房3室,花柱3,柱頭二裂,授粉後花梗伸長,將子房伸出總苞外。蒴果近球形;種子長圓形,表面有黑褐相間的斑紋(圖15—68)。
圖15—68 續隨子形態圖
1.總苞 2.雌蕊 3.雄蕊 4.種子
二、生物學特性
續隨子適合於溫暖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以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疏松的砂質壤土,生長為佳。
在四川南川試驗,氣溫對種子發芽的影響較大,9月平均氣溫24.5℃,上旬末下種後10天左右發芽,發芽率69%,10月平均氣溫17.7℃,上旬末下種發芽率8.9%,11月平均氣溫14℃停止發芽。幼苗在冬季-5.5℃未受凍害。3月平均氣溫12.5℃,幼苗開始生長,4—6月平均氣溫12.5—23℃,生長繁茂並開花孕果,種子逐漸成熟。7月溫差大,17.8—38℃,平均氣溫27℃倒苗。全生育期11個月。
三、栽培技術
(壹)選地與整地
選土層深厚的土地,深翻20—25cm,耕細整平,作成1.3—1.4m寬的高畦。坡地可不開畦。
(二)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播種季節性較強,南方在秋季播種,以9月中旬為宜,不能晚於9月下旬。若遲至10月上旬播種,當年多不發芽,第二年春雖能萌發,但夏季滿害嚴重,不能結實。北方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采用穴播或條播。穴播行距27—33cm,穴深7—10cm,每穴播種子7—8粒;條播按行距30—40cm,開5—7cm深的溝播種。播種後施人畜糞水,並蓋細土,厚2—3cm。種子千粒重45g,每畝用種子1.5kg左右。
(三)田間管理
1.勾苗補苗
當苗高13—17cm時進行勻苗補苗,穴播的每穴留苗2—3株,條播的每隔25cm左右留苗2—3株。據試驗,留苗適當可以提高產量(表15—48)。
表15—48 留苗密度與產量的關系2.中耕除草
生長期中,中耕除草兩次,第壹次在勻苗定苗時;第二次在苗高33cm左右,植株未封畦前進行,中耕深度7—10cm即可。
3.追肥
每次中耕後,趁土疏松時進行施肥,每次每畝用人畜糞水1000—1500kg或尿素4—6kg,為了提高產量,防止植株倒伏,第二次追肥時可混施壹些磷、鉀肥料。
(四)病蟲害及其防治
1.葉斑病
〔(Phyllosticta sp.)或(Cercospora pulcherrimae Tharp)〕
初夏高溫多雨季節發生。嚴重為害時,葉片枯萎,影響結實。選向陽地方栽種,合理密植;使田間通風透光,可減少病害;發病初期,噴1∶1∶150波爾多液或克菌丹防治。
2.枯萎病
受害植株莖基部變黑,逐漸向上蔓延,梢部枯萎,葉片下垂,最後全株變黑死亡。防治方法:註意排水;發病後及時拔除病株燒毀,並在病株處撒石灰粉消毒;輪作。
此外,還有地老虎為害。
四、采收與加工
(壹)留種
選無病蟲害的植株,其果實充分成熟以後分批割回,放在陰涼通風處後熟壹周左右,曬幹脫粒,除去果殼雜質。
(二)采收
續隨子花果期長,自初夏起,由下而上,陸續開花孕果,果熟期極不壹致,如分次采收較費工。南方在7月中、下旬,北方在8—9月上旬,80%以上的果實變為深褐色時,用刀連果枝割回,攤放通風幹燥處後熟數日,選擇晴天晾曬以後打下果實,除去莖葉,再曬幹,用輕便的木輪碾碎果殼,篩簸去盡果殼雜質。壹般畝產70—10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