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沖茶步驟的說法
第壹步:溫杯燙罐
溫杯燙罐也叫“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壺)等六個動作。先起火大約十幾分鐘後,當水聲颼颼作響時,那就是“魚眼水”(95℃-98℃的水)將成了,應立即將水壺提起,淋罐淋杯,起到高溫消毒的作用。
第二步:引龍入宮
引龍入宮也叫“納茶”,就是將茶葉倒在壹張白色的紙上,粗細分開,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壺嘴處,再將細未放在中層,最後才將粗葉放在上面。這樣,納茶的工夫就完成了。為什麽要這樣做呢?是因為茶未(碎茶)是最濃的,茶末多了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堵塞壺嘴,如果粗細均勻,就可以使茶味逐漸發揮了。納茶:每壹泡茶,大約以茶壺、茶葉的品種為標準;如:高峰綠寶牌鳳凰單樅、高峰綠寶牌黃枝香、大紅袍、水仙茶則要以八分滿、而壹葉茶則放壹片就夠了;如果沒有按茶壺、茶葉的品種來分配,茶葉放多的話,不但泡出的茶太濃,而且味帶苦澀,茶水混濁,甚至有時連水也沖不進去了;如放得太少就沒有味道。所以“納茶”是沖工夫茶的第壹步功夫。
第三步:聞聲起羹
聞聲起羹也叫候湯,曾有蘇東坡的煎茶詩雲:“蟹眼已過魚眼生”,也就是說用這時候的水來泡茶是最好的。也有《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壹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壹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科學的說法,泡工夫茶的水溫最好是95℃-98℃。
第四步:高山流水
當水二沸時,就可以提水壺沖茶。揭開茶壺蓋,將沸水環壺口,沿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沖壹角,然後再沖各角,同樣忌直沖壺心)。提水壺宜高,正所謂“高沖低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讓茶香精迅速揮發,茶葉中單磷酸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所以沖水這個程序是工夫茶之中最重要的。
第五步:淋蓋刮沫
也叫“春風拂面”。沖水壹定要沖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就可以看到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出,左手提壺蓋,右手提水壺,輕輕刮去茶沫,然後蓋定。
第六步:裏應外合
裏應外合也叫“淋罐”,即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淋罐有個作用:壹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幹,即是茶熟;三是沖去壺外茶沫。潮汕人有個風俗,第壹遍茶水是不喝的,用來清洗茶葉,同時清洗茶杯。
第七步:貨如輪轉
潮汕有句俗話說“燒盅熱罐”也即洗杯。乃是沖功夫茶中最有意思最富有藝術性的動作,即用壹個茶杯豎放於另壹個茶杯中,用三只手指轉動清洗,表示財源滾滾的意思。熟練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
第八步: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這壹道是工夫茶中另壹道重要程序,也即是灑茶。第壹遍茶水洗過茶杯之後,再從第三步做起,候湯、沖水、淋罐。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低”就是前面所說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勻”就是勻均,使每壹杯茶同色同香同量,也是對每壹位客人的.同等尊敬,也就是工夫茶講究的“關公巡城”;“盡”就是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磷酸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潮汕人還有個說法是把茶的精華(茶香精)都滴出來,稱為“韓信點兵”,取“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意思。
第九步:敬茶品茗
最後是敬請貴客品茶了,敬茶也有個講究,就是先從左邊的第壹個客人開始敬起,從左到右。因為中國的傳統是以左為先、以左為大的。品茗(喝茶)也有講究: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端著茶杯的邊沿,中指護著杯底,叫“三龍護寶”,無名指和尾指收緊,不能指向別人,以示對別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