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萍的個人經歷
剛剛懂事起,奶奶便帶著她在千年瓷都的工藝廠、攤鋪邊轉悠。她的眼前,是壹片潔白晶瑩、細膩別致、千姿萬態的藝術世界。她特別喜歡那些造型典雅、輕盈俊逸、飄飄欲飛的舞女。9歲那年,江西省體操隊發現了這位氣質不凡的象瓷娃娃壹般靈秀的苗子,將她帶到了南昌。1976年,剛滿12歲的她又跨進軍營成了福州軍區歌舞團壹名文藝兵,從此穿上了紅舞鞋。嚴格的近乎殘酷的3年學員生活,使她出落得柔美挺秀,那紮實的基本功和超常的藝術“悟性”更是常令專家們驚詫不已。1980年,她首次參加福建“武夷山之春”文藝會演,便壹連獲得7個優秀節目表演獎。1985年底,張玉萍調進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南國,那日煦月柔的秀姿,那椰風蕉雨的甜潤,那特區軍營的豐采,使她在藝術的道路上產生了質的飛躍。舞韻、軍魂,成了她全部生活的主旋律。
事業,在於創造;成功,源於追求。張玉萍對舞蹈事業的熱愛近乎瘋狂,對藝術境界的追求幾達癡迷。為使舞蹈的基本能力、舞姿、軟度、開度、力度、彈跳、技巧、音樂感等綜合素質有機地融為壹體,她經常放棄午間和節假日的休息時間,獨自沈迷在排練場,對著鏡子反復琢磨、揣度。為了豐富藝術底蘊,她抓住參加比賽、演出的機會,虛心向教師和同行請教。部隊和地方組織的壹些采風活動,每次她都積極參加。有壹次,她正參加團裏壹臺大型晚會的組臺排練,家裏來電告知奶奶病危,要她速回。奶奶是她最最敬重的親人,她是奶奶最最疼愛的孫女,她多麽想回家最後看奶奶壹眼。想到自己擔負的領舞重任,她打電話安慰了奶奶,噙著淚花又回到排練場。長年的舞蹈生涯,張玉萍落下了頸椎痛的毛病。按說像她這樣功成名就的臺柱子,在工作時間上可以比其他人有更大的自由。可她從來是壹絲不茍,堅持同大家壹起參加練功、演出。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張玉萍以腰腿功夫過硬、舞姿優美、動作穩健,受到舞蹈界壹致好評。在戰士歌舞團,她壹直擔任獨舞、領舞角色。她的表演路子很寬,內容有古典的,也有現代的,形式包括民族舞和芭蕾舞。表演中,她能自如地運用身體的每個關節和肌肉,去完成各種舞姿造型和技術技巧。《敦煌彩塑》、《春江花月夜》、《女兵》、《春韻》、《漁女》、《山妹子》、《雪地紅星》、《椰林醉了》、《金蛇狂舞》等,便是展示她藝術天賦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