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學業問題、情緒問題、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性問題、特殊群體問題、生活適應問題。

1、學業問題。

1、學習動力不足。在大學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壹位的是學習壓力大。調查結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學習難度加大,非常困難”。

壹位大二學生也寫道:“學習始終不能進入狀態,總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試壓力下被動的學,而靜下來想,為什麽學時,會感到很苦惱。”特別是壹年級學生,認為“學習負擔重,難以應付”的占70.4%。

2、學習目的不明。在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目的時我們發現,很多同學為了應付不得不參加的考試,不能不做的事而學習。

有的學生甚至直截了當地回答:為了能夠考試過關,至於為什麽學心中沒有底。壹位學生這樣寫道:“在中學時代,各方面表現都很出色,進入大學後,沿著中學的慣性學習,盡管成績還算理想,卻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學而無所獲”。

面對就業市場的巨大壓力,很多學生雖然也感到危機重重,但真正想多學壹點時,卻提不起精神來。

3、學習成績不良。學習困難的學生雖然在大學生群體中所占的比例並不大,但他們的負性情緒對自己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壹些同學表示自己“小學、中學都是尖子學生,到大學生後壹下子變為普通學生,個人約束力差,自制力弱,大學期間較為放任。

因而學習差了”,“雖然學習上很盡力,上大學就是為了求學,而學習成績總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壓抑。”

4、學習動機不純。市場經濟的利益杠桿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於學習,學生表現出空前的功利意識。還沒有學的課,學生問的第壹個問題是“我學習這門課有什麽用?”校園內出現的基礎課、專業課門前冷落,技能類課程如計算機、外語、股票等卻門庭若市的現象,以及學生“考證熱”都與學習功利化有關。

2、情緒問題。

1、焦慮。焦慮是壹種類似擔憂的反應或是自尊心受到潛在威脅時產生擔憂的反應傾向,是個體主觀上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後果產生的不安感,是緊張、害怕、擔憂混合的情緒體驗。

人們在面臨威脅或預料到某種不良後果時,都有可能產生這種體驗。適度的焦慮是正常的,而過分的焦慮則會使人處於壹種無所適從的狀態,坐立不安,註意力分散,辦事效率低下。大學生普遍存在焦慮情緒,主要表現在考試、戀愛、經濟和擇業等方面。

如果處理不當,會損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學業。

2、抑郁。當個體感到無法面對外界壓力時常常會產生抑郁情緒,其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缺乏精神,興趣降低,不能積極參加社交活動,故意回避熟人,體驗不到生活的快樂。

抑郁情緒嚴重的可能伴有食欲減退、失眠等。他們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淵而無力自拔。長期或嚴重的抑郁會使人的心身受到嚴重損害,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除了焦慮和抑郁以外,大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還有嫉妒、易怒、冷漠等。

3、情感問題。

1、愛情困擾。有些大學生在學業和戀愛的關系上處理不當,壹切以愛情為中心,整天忙於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甚至連睡覺吃飯都沒時間。

導致早退、曠課、厭學等現象,嚴重影響學業,甚至於不能順利畢業,耽誤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有的大學生社會閱歷淺,心理承受能力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沖動。壹旦失戀,往往造成愛情悲劇:傷害對方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厭惡俗世、破罐破摔的有之。

2、友情困擾。與同性朋友的兄弟情、姐妹情,與異性朋友交往的分寸、尺度都是大學生要面臨的情感考驗。沒有朋友煩惱,有了朋友也煩惱,在君子之交淡如水已經不再流行的當下,大學生交友的原則、方法和途徑也發生著變化。

死黨型、閨蜜式的關系也成為了大學生對友誼的普遍認同。可是過分親密和缺乏交往尺度的關系,往往也更容易導致摩擦和矛盾,再加上缺乏處理朋友相互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的能力,大學生的友情也常常出現問題。

3、親情困擾。對家庭教養方式的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父、母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分別占78.2%和86.0%,說不清楚的分別占9.8%和4.0%,不滿意的占6.9%和3.8%,從整體上看,學生對家長是基本滿意的。盡管如此,親情的困擾還是客觀存在的。

父母將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物質上傾力相助,唯壹的要求就是孩子好好學習,學有所成。

很多學生則反映:與父母沒有太多的話可講,他們理解不了我們的心理,不明白我們為什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失落、難過,總把我們當成長不大的孩子。父母更關心的是孩子的物質需求和學業成績,孩子更渴望的是與父母情感的交流、內心的溝通。

4、人際關系問題。

1、人際關系不適。進入大學,面對新的人際群體,部分學生對大學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異性之間的關系顯得很不適應。

有的學生從未離開過家庭,壹直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對於如何去關心別人想得較少,卻又迫切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在回答“目前,妳感到最苦惱的事”時,有80%的學生涉及人際關系。“心裏話兒對誰說?”成為學生普遍的困惑。

2、社交不良。部分學生缺乏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與勇氣,面對校園各種各樣的活動,充滿了興趣,卻又擔心失敗,只是羨慕而積極參與的不多。

久而久之,開始回避,感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特別是到周末,不少學生感到無處可去,甚至出現了“周末恐懼癥”,“盼周末,又怕過周末,那種孤寂的感覺真難受。”

3、個體心靈封閉。學生從學校到學校,缺乏人際交往的經驗和勇氣,妨礙了良好的人際交往圈的形成。調查表明,30%的新生認為“沒有朋友”,23%的學生感到“孤獨、寂寞”,對與人主動交往,45%的學生更希望自己成為交流的對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發起者。

與此同時,由於個體間正常的交往不夠,又易引發猜疑、妒忌等,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5、性問題。

1、性生理適應不良。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帶來相應的心理變化,渴望獲得異性的好感與承認,產生性幻想、性沖動等。

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產生過“性幻想”,用自慰的方法解決自身的生理沖動,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

由於性教育的嚴重缺失,很多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的性反映,產生了墮落感、恥辱感與性罪錯感,把性與不潔聯系起來,有大學生因產生性幻想不能自拔以至於萌發輕生的念頭。也有大學生由於對自身性生理欲望的放縱,與戀愛對象發生兩性行為。

2、性心理不成熟。青春期性心理與性生理密切相關。由於性生理成熟與性心理尚不成熟的矛盾,使得大學生在處理愛與性關系時有著不同的觀念。

更多的人認為,最初的戀人可能不是最終的選擇,性關系無論從道德上還是從心理上都使對方更多了壹份沈甸甸的責任。

也有人認為認為,“愛,不能沒有性。”“既不破壞社會公德,又不影響他人,健康的性行為為什麽不可以呢?”性好奇、性無知、性貞潔感的淡化、性與愛的分離以及由於性行為引起的後果及產生的心理壓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

6、特殊群體問題。

1、獨生子女問題。獨生子女群體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主體。由於家庭教育不當,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不足,進取意識不強,而對生活質量的期待與要求則較高。

據壹項關於城市獨生子女的人格發展與教育的調查結果表明:獨生子女存在成就需要弱、心理較脆弱、自立能力弱等問題。

有的獨生子女堅持“在家靠父母,在校靠保姆”,連從事與自身有關的簡單勞動如洗衣服都懶得動,有的家長甚至千裏迢迢趕到學校,只為了給孩子洗衣縫被。

成長過程中的孤獨以及來自長輩過多的寵愛,極易誘發他們任性、自私、偏執、集體生活不適、以自我為中心等心理問題,嚴重者還會引起社會問題。

2、貧困學生問題。作為大學校園裏的壹個特殊群體,貧困學生既要承受家庭經濟壓力,又要承受學習壓力,他們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尤其是“雙困生”,家庭經濟很困難,學業成績不理想,對心理健康帶來更嚴重的影響。

面對現狀,部分學生自卑、自責,不能走出家庭經濟條件的陰影。壹位女大學生說:“因為女生的面子,我不願寫困難補助申請,而拮據的經濟又始終困擾著我,我不願走在校園裏像貼上標簽壹樣讓同學用特別的目光註視”。

有的學生則認為政府、學校提供的壹切幫助是“理所當然”,出現了八十年代大學生“躺在父母匯款單上”,九十年代困難學生“躺在困難補助上”的現象。他們對各種補助產生了心理上的依賴感,有的甚至將補助直接納入自己的預算中,滋長了等、靠、要的思想,不利於健康健全人格的培養。

7、生活適應問題。

1、生活能力弱。獨生子女在大學生中占著非常高的比例,由於他們在生活上對父母的依賴性比較強,進入大學後,沒有了家庭的照顧,不少學生生活上不能自理。主要表現為:缺少了父母的呵護,不知什麽事情該做什麽事情不該做、該怎樣做,常常丟三落四;生活沒有規律,影響了身體健康和正常的學習。

習慣了家裏的優越生活環境,認為學校條件差,不習慣過集體生活,也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寢室同學的關系;沒有住校經歷,不會料理簡單的日常生活事務,如收拾內務,清洗衣物、被子等;部分畢業生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場,顯得思想和心理準備不足,壹唯等待家裏想辦法。

2、耐挫能力差。可以說大部分學生在過去的學習生活中,家裏有“父母捧著”,學校由“老師寵著”, 可謂是“壹路高歌到大學”。進入大學後,面對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和挫折,他們顯得無所適從,反映出種種不良心理。

主要有:因學習成績不佳而產生緊張、厭倦情緒,因人際關系不協調而產生羞怯、孤獨心理,因失戀而產生絕望、自棄情緒,因就業困難而產生煩躁、焦慮情緒,因身體疾病或生理缺陷而產生自卑、失望情緒等。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獨立性、未來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到挫折。